无需携带任何证明材料,即可现场办理提取公积金、“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等千余项业务;小小城市驿站不但能让户外工作者等群体纳凉避暑,还能为周边居民提供直饮水、无线上网、充电等多项免费便民服务;一张硕大的电子屏居然可以让一座工厂的生产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少去过马鞍山的客商说,马鞍山是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在这里,以简化求效率,以便民赢民心,以智能促发展,随着一项项务实、贴心的举措扎实推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有“厚度”。
市民通过“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办理业务(高斌/摄)
简化便捷为先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赶着暑假的“尾巴”,家住马鞍山一小区的陈先生打算和朋友一起去西藏阿里地区走个“大环线”。由于目的地需要“边境管理区通行证”,他和朋友一起来到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证件。“其实到拉萨也可以办理,但考虑到行程安排,以及旅途中可能出现的临时状况,决定提前办好证件。”陈先生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办理证件会很麻烦,还提前打了电话咨询需要携带哪些证件,“结果被告知,只要到政务服务中心的公安综合窗口,刷个脸就行了。甚至连身份证都不需要出示,非常方便!”
“以前办理‘边境管理区通行证’,要先在窗口领表,去派出所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再回到窗口办证。现在只需要在公安综合窗口面对‘政民通·马上办’设备刷个脸,剩下的事就交给系统处理,然后到窗口取件就行了。”据马鞍山市公安局科信支队的负责人介绍,除了“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能够“刷脸即办”的业务还有很多。“以前市民来办证,需要准备各种纸质材料,工作人员也要在现场扫描记录归档。不但费时费力,也不利于‘无纸化’办公。现在很多业务可以‘无证明’办理,不但市民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还节约了不少资源。”
陈先生的办证经历只是马鞍山打造“无证明城市”的一个缩影。所谓“无证明”,并不等于“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通过优化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时免于提交或无须重复提交相关的纸质证明材料。针对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马鞍山去年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在全省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率先在全省研发上线“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率先在全国研发运用“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截至目前,该市共梳理市级证明材料1295项,已实现免提交987项、免提交率76.2%,通过“刷脸”核验实现无感“免证办”5.7万件次。
据介绍,马鞍山通过清理证明事项,直接取消49项没有法定依据、能够被其他材料代替的证明事项;对71项证明事项,采取告知承诺的方式实现免提交;通过共享数据,对629项事项实现证明材料免提交;对无法数据共享的证明材料,建立协查核验反馈机制,由审批单位向证明拥有单位发起核验请求,并对反馈时限作出规定。与此同时,该市破除部门壁垒,编制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打通4个国家级、23个省级、23个市级数据通道,其中身份证、户口本等16类高频数据实现100%归集共享。在该市、县政务服务大厅部署使用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对涉及群众生活服务的649项证明材料,已实现免提交526项、免提交率81%。对涉及企业经营办事的974项证明材料,已实现免提交722项、免提交率74.1%。对兑现人才政策所需要的教育、社保等证照证明实现免提交。对免提交的证明事项,不再要求基层提供实体证照证明。
微改造精提升
小小驿站化身为城市“温暖小屋”
民生温度藏在城市细节里,在马鞍山主干道和公园游园附近,一座座功能齐全的城市驿站正陆续拔地而起。在这里,户外工作者可以纳凉避暑、热饭添水;手机没电的市民可以临时驻足,充个电、蹭个免费WIFI;驿站周边的居民也可以来看看书、歇歇脚……
“城市驿站既是一线劳动者的休息站、帮助邻里解决困难的服务站,又是社情民意直通站、宣教服务点和城市悦书房。”据马鞍山市城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城市驿站的初衷,就是为市民,特别是户外劳动者解决热饭、 喝水、纳凉、避寒等现实问题,让市民群众在享受服务时体验到家的感觉。2023年,马鞍山市城管局结合城市更新以“微改造”促进“精提升”,建成两座集休闲、娱乐、应急、便民等于一体的城市驿站,分别是珍珠园驿站和东湖驿站。
其中,东湖驿站位于该市东湖公园西北角,是由原有园林用房改造而成。“在保留原有体块造型基础上,通过高耸的雨棚、贯通的大台阶、多维组合的景观及地形,形成了灵动、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东湖驿站改造后的面积约425平方米。一层主要是主体用房和公厕,主体房屋内布置有休息区、读书区、自助区,并配备了空调、无线网络、直饮水、共享雨伞、微波炉、医疗箱等设施。二层通过屋外大台阶与地面相接,设置了遮阳伞、木制平台及座凳等,供市民休憩。
“自从驿站对外开放后,几乎每天都是人气满满。”东湖驿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该驿站每天接待市民量都在250人次以上。除了提供免费周到服务,驿站还面向周边居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青年读书会、市民课堂等,依托驿站的共享空间和阅读氛围,发挥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功能。”马鞍山市城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新建改造9座城市驿站,同时进一步完善驿站功能品质,让小驿站传递“大温暖”,提升市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马钢交材”生产车间(马鞍山宣传供图)
马钢印、争气轮
“数智”赋能马钢车轮跑出加速度
从新中国的第一件车轮,到复兴号动车组上的高速车轮;从新中国第一个火车车轮轮箍生产基地,到多类产品实现全球首发。“数”“智”赋能,给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交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介绍,马钢交材是一家集材料研究、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马钢交材的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马钢车轮轮箍厂。1964年7月29日,马钢成功地轧制出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辗钢整体车轮。从此,祖国交通大动脉车轮烙上了‘马钢印’,也被马钢人自豪地称为‘争气轮’。”据马钢交材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60多年艰苦创业、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该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全谱系轨道交通轮轴产品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多个领域,并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轨道交通轮轴产业中享有盛誉。
近日,记者走进马钢交材智控中心,发现几名技术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面前一块巨型显示屏。“通过这块显示屏,可以监控各项数据、生产工艺流程、厂房内设备运行状态等。”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马钢交材作为国内领先的轨交材料制造商,在继承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引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截至目前,辗钢车轮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国内第一,全球市占率第二。下一步,马钢交材将继续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深耕专精特新之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谱写钢铁事业新篇章。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