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改革赋能“皖”美民政,发展提升幸福成色。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向东在发布会上透露,我省民政部门一系列改革举措,赋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更加坚实、基本养老服务更加可及、社会力量发展更加蓬勃、“皖美民政”更有成色。
全国率先实现4类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
余向东介绍说,我省民政部门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孤儿保障、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4类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高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主动性和精准度,探索防止返贫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广“困有所扶”社会救助集成改革,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首创“救急难”互助社模式,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进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特别是去年以来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力度,采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参照‘单人户’申办低保,在核算其兄弟姐妹或老年人给付的供养费用时,视情适当豁免’‘提高重病重残家庭存款上限’等办法,及时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余向东介绍说。
同时,我省推进低收入人口“一件事”办理,避免困难群众“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现象发生。优化低保工作流程,将低保审核确认工作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做到便民惠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搭建覆盖全省、统筹城乡、上下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285.3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三年建40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职责,特别是去年以来,先后启动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农村养老政策体系创新实践等改革事项,有力推动我省养老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居家社区机构服务逐步融合,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2.1万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成93家,2026年将建成不少于400家,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
余向东表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能让老年人逐步实现“离家不离亲”的“家门口养老”,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民政部门将按照既定规划,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400个,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
在建筑面积上,自2025年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平方米;在服务功能上,在“具备机构养老服务、助餐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日间照料服务、智能化服务、居家上门服务”6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为周边家庭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者提供培训功能,支持居家养老。
为了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在运营商选择机制上,鼓励各市探索建立“优质嵌入式机构运营商”名单制度,街道(乡镇)结合实际需求选择或自主确定服务运营商,鼓励连锁化运营;在政策支持上,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运营主体,承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运营、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在服务功能上,突出上门服务和康养服务。
同时,我省明确差异化建设补贴政策。省级财政将按照不低于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差异化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提升类的给予最高一般不超过50万元的补贴,对改建类、补建类、配建类的给予最高一般不超过100万元的补贴,对养老机构转型给予10万元补贴。
沪苏浙皖养老服务政策互通互认提上日程
在养老服务上,我省老年助餐提质增效,累计服务老年人1.1亿人次;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有序推进。
我省医养康结合度持续提升,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3.8万张,33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养签约1993对。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纳入省级民生实事实施,幸福院建设加快推进。
长三角协同合作日益深化,面向长三角的老博会接续举办,沪皖合作共建广德康养基地、沪苏浙皖养老服务政策互通互认等提上日程。
探索跨省域设立慈善工作站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履行培育监管职责,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参与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发展行业商协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建立商协会发展“1+8”政策体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培育行业商协会3707家、社区社会组织12.3万家。
我省实施“善行安徽”行动,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探索跨省域设立慈善工作站;策划“慈善一日捐”系列活动,累计募集善款1.6亿元。
此外,大力发行福利彩票,通过彩票销售体制机制改革,今年上半年销量42.44亿元,增量、增幅位居全国第2,募集公益金12.78亿元。
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面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扎实履行兜底性、基础性社会建设职责,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以改革思路和创新办法更好回应民生期待。婚姻登记服务更加便利,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面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16个省辖市。
我省殡葬服务更加惠民,会同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创新出台土地保障、林地备案两个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动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惠民殡葬持续提标扩面增项。
我省地名服务更加高效,启动“乡村著名行动”,着力解决乡村“有地无名、有名无标”问题,全省乡村地名命名更名2248条,设置地名标牌9136块,地名信息采集上图3.59万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