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7岁,孕产妇死亡率6.15/10万,婴儿死亡率1.93‰,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9月2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同柱介绍,我省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已有4个全面开诊,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布局建设覆盖13个市,去年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中全省招录9301人。
将新增近万张高水平专科床位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刘同柱介绍,据统计,2023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7岁,孕产妇死亡率6.15/10万,婴儿死亡率1.93‰,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据其介绍,我省优质医疗资源正有序扩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我省先后获批儿童、创伤、肿瘤、神经、心血管、中医、消化、精神、综合等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其中4家已全面开诊,5家边建设边运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新增近万张高水平专科床位。
省卫健委优先在全省医疗资源薄弱、人口基数大、病患外流多的市县,布局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县;目前已布局建设21个,覆盖全省13个市。
我省芜湖市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4家省属综合医院位居前100,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省针灸医院连续3年排名中医专科医院全国第1。
去年全省招录9301名大学生村医
作为第一批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我省于2015年首创县域医共体,2019年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出“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并获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医改新举措,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0、2021年度,我省连续两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评价中位列全国第2,2022年度位列全国第1。”刘同柱介绍,目前全省共组建12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59个县(市)全覆盖,服务人口数3757.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
我省也是全国最早探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省份之一。2021年,探索推出“五包十统一”改革路径。2023年,铜陵、合肥、芜湖三市成功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目前,全省16个市共建设城市医疗集团59个,覆盖2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共建立“名医工作室”283个。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省深入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全省县级三级医院达68家,覆盖44个县(市)。全省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0个、村卫生室10784个,171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能力水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2023年全省招录9301人,已有626名村医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试点将三甲医院普通门诊转至社区
此外,我省有序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有5个国家级、41个省部级中医药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和六安、安庆大别山“西山药库”等产业发展集聚区。实施“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转化行动,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和新安医学研究院实现实体化运营。
目前,我省正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在现有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
“我们在推动合肥、芜湖、铜陵3个国家试点城市改革创新,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逐步将省市三甲医院普通门诊转移至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绪斌介绍,我省还将推进8个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示范建设,并有序推进省级专科医联体(联盟)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适度发展多院区,实行管理一体化、行政扁平化、服务同质化。
看病“一码通行”、检查“全城调阅”
芜湖市作为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已有神经、精神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开诊,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24个。
“已组建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引导市属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带动县(市区)域整体提升。”芜湖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杨燕介绍,项目实施以来,该市域外住院率下降2.28个百分点,县域内住院率、基层诊疗量分别提升12.4个、3.36个百分点。
据介绍,芜湖市卫生部门还设立了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建立域外专家库。“2023年6月以来,多学科会诊15186人次,在芜治疗6978人次,节约医保资金和患者直接/间接支出超5000万元。”杨燕介绍,该市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看病就医“一码通行”、检验检查“全城调阅”、诊疗费用“一次结算”,群众综合满意度提升5.6个百分点。
芜湖市还出台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举措等1+6协同政策,实现住院“门槛费”一次支付免费转诊、基层优势病种同病同价。统一建设医联(共)体中心药房,贯通基层用药目录和供应保障。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利用编制周转池入编管理963人。
杨燕介绍,芜湖市还实施了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十年行动计划,近两年该市财政投入3.59亿元,降低医院负债11.94个百分点。
安徽籍的疑难重症患儿开始“回流”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实现“大病不出省”的重大民生举措。复旦大学儿科安徽医院是安徽省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于2020年正式启动建设,2023年6月正式开诊运营。
“作为项目输出医院,复旦儿科医院陆续派出29个学术团队,74名儿科专家来皖坐诊、手术、查房、教学,全面参与科室管理。”复旦大学儿科安徽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执行院长徐家骅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双方合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6项,填补省内空白56项。疑难危重病种覆盖国家设置标准病种总数的95%,核心技术开展覆盖率76.8%。
据介绍,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徽籍的疑难重症患儿开始“回流”,患儿跨省就诊率较2019年下降21%。
品牌、管理、技术三平移,徐家骅介绍,复旦大学儿科安徽医院正全面对标复旦儿科医院,逐步实现与复旦儿科医院同质化诊疗。争取“十四五”期间再创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实施‘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高技术难度值’专项行动,持续提高三四级手术占比,让疑难重症患儿在省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徐家骅表示,通过4-6年努力,力争建成高水平的儿科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