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旌德县大山里的庙首镇,提起江羚老师,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她的故事更是在旌德县口口相传。36载春秋,她矢志不渝地执教于乡野,以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书写教育的华章。
1988年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政史专业毕业后,江羚开始了长达36年的乡村执教生涯。她是一名政史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她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赞誉,先后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班主任、感动宣城十佳人物等荣誉。
以爱育人,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江羚的办公桌上,静躺着一本精心维护的档案本,满载着江羚对学生们的爱意与关怀。每一届新生入校,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她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档案本上,对于那些来自单亲家庭或身患疾病、需要更多关怀的孩子,江羚老师更是倾注了无尽的温柔与力量。她以母亲般的胸怀,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5月,正值江羚带初三毕业班,班上方俊的父亲被查出脑癌晚期。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方俊一下子悲痛、迷茫了起来,甚至一蹶不振。在方俊父母前往上海寻求治疗期间,整整一个月,江羚毫不犹豫地将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同吃同住,鼓励他要坚强面对,以优异成绩点燃父亲生的希望。她以母亲般的胸怀,给予了方俊最坚实的依靠,最终江俊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爱是最好的教育,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不仅“为人师”,也“为人母”。九几年农村有些家庭比较困难,她会偷偷从自己不高的工资里挤出一部分钱给困难学生垫付学杂费。如果遇到学生生病,她还会带他们去医院就治、买药和营养品。对一些留守儿童她会经常带回家给他们做些可口的饭菜。三十多年来,究竟在学生身上花了多少费用,她自己记不清了,但学生和家长们却永远都感激她。
以德育心,言传身教铸品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江羚深知,作为一名思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执教的36年里,她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将思政课堂打造成学生心灵的港湾。
江羚不断钻研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将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从农村生活的点滴中挖掘思政教育的素材,使教学更加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在讲述爱国主义时,她会结合当地的历史故事,讲述先辈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做出贡献;在探讨社会责任感时,她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乡的环境,比如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水资源等实践活动。
岁月流转,江羚老师已在农村初中思政课的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三十余年。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学生个性化发展”到“内卷式教育困境”,江羚老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了与时俱进,坚守“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的思政课底线,耐心地潜心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正能量。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仅思政学科成绩好,离开校园后几乎是零犯罪现象发生。毕业的学生中有商业成功人士,有政府官员,有教育工作者,有医生,有部队军官等,每年春节同学们都会聚在一起去看望江羚老师。
以智启慧,矢志不渝育英才
近年来,乡镇学校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的严峻挑战。江羚作为班主任,不仅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先,她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要因为学习基础差而自暴自弃,多次召开家长会,劝慰家长们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孩子优秀的标准。
另一方面,她与任课教师不断沟通,商讨课堂教学方法,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她悉心为每个孩子制定阶段性小目标,比如英语学科,程度好点的每周确定背书目标,程度中等的确定周读书目标,程度最差的孩子确定组长教读目标。每天早上,她的身影都穿梭于课桌之间,耐心倾听,细致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宝贵的清晨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让每一个字句都化作他们心中追逐梦想的力量。
除了教学上的努力,江羚还十分关心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经常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每当夜幕降临,星辰点缀乡村之时,她经常会化身为“投喂”使者,悄悄为学生们送去零食和水果,缓解他们的疲劳,传递温暖与关怀。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做的都是分内之事。”面对荣誉和赞美,江羚总是这样谦逊地说。在她看来,能够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江羚老师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36载,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为当地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讯员 高姗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