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晏超: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精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杨伟倩 分享到 2024-10-01 11:20:51

钢花璀璨,炉火正红,机器轰鸣……走进马钢特钢公司炼钢炉台,一幕幕火热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这一炉炉精心冶炼的优质钢材,无论是用于轨道交通、风电能源,还是高端汽车零部件,都彰显着马钢人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为了构筑一个质量卓越、效率极致、成本最优且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优特钢生产基地,产线上众多员工以钢铁般的坚韧意志,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书写着非凡的成就,将每一件小事都力求做到最好、最精。

马钢特钢公司设备管理室电气设备主任工程师晏超便是其中一员。工作30多年来,他一直铭记着师傅“从小事做起,拧紧每一颗螺丝钉”的叮嘱,坚持把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精;一年365天,他有大半的时间奔波在一线,把每一个工作细节做到位,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细节控”、“教科书式作业标准”是工友们对他的盛赞。

“牛角尖”铸就“教科书级别”标准

1992年,17岁的晏超从马鞍技校毕业后,按部就班地进入马钢工作。“我的父亲是马钢的工人,母亲是马钢学校的老师,可以说我是个标标准准的‘钢二代’。”在晏超儿时的记忆里,他耳闻目睹的是机器轰鸣的钢铁厂、火红又滚烫的钢水、顶天立地的钢铁工人……于是,他也毫不犹豫地变身为“钢铁侠”,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练就了一身机电维修的本领。

“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拧紧每一颗螺丝钉。”在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让晏超印象最深刻的是刚进厂那会儿师傅苦口婆心地“叮嘱”。“电工这份工作看似比炼钢工人要轻松,但实际上时时刻刻在和危险共舞,稍不留神就会导致触电。除此之外,工厂一旦用电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生产,不但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还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晏超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夜校和各种培训,并坚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书本上的知识。

“只要是与他工作有关的标准,他肯定能一字不差地告诉你。”在同事杨勇眼中,晏超在用电方面的检查,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和他是同一年进厂的,最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不但将各种标准牢记在脑子里,还能在现场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说明。有的工友有时会说,‘差不多就行了’,但在晏超的字典,没有‘差不多’这个词。”

正因为这“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晏超也常常被人说“钻牛角尖”“老古板”。对此,他憨憨地一笑,“看来我还得努力,在和同事之间的沟通上,注意点细节,让沟通更顺畅,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同样因为这“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晏超先后解决了影响公司生产全局的多个生产难题,独立承担热电机组保护部分的设计工作,带领团队开展了公司首个自主发电机组解体更换大修、实现了首台同级别单轴CCPP机组220kV系统一次性投产并网成功。他还主导5G平台智慧电厂系统架构,组织智巡系统等创新方案落地,提出定点监护机器人、转动设备噪音识别等举措。

“工作狂”以厂为家攻克“跳闸”难题

“一颗镙丝没有紧,就有可能会造成设备事故或大面积停电。”罗先勇是晏超的徒弟之一,虽然已是马钢特钢公司物流分厂电气设备区域的工程师,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刚入厂时晏超对他讲的话。

据罗先勇透露,他刚入厂时和大多数人一样,基本准点上班准点下班,“但我师傅不一样,几乎没见他准点下过班。每天至少会比别人早来半小时做各种准备工作,下班后也是把所有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才离去……”罗先勇曾好奇地问晏超为什么要加班?“师傅说,人下班了,机器未必能下班,要做好下一阶段的衔接工作,保证正常运转。”

罗先勇在后期的观察中发现,大家口中的“教科书级别”标准,其实是晏超花费了大量时间,边学边做累积起来的。“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甚至还跨专业学习。”罗先勇告诉记者,之前他和工友在进行一项高压设备的改造工作,“可能持续的时间有点长,人也很累了,所以后续的工作略有松动,但并不影响设备改造。”晏超发现后,立即要求重做,同时从其他专业的角度再次强调“标准”的重要性,并现场陪着一起返工。

虽然当时有点不服气,但后来的一件事让罗先勇很受触动。“在原马钢热电总厂上班时,有台设备突然出现频繁跳闸的情况,虽然故障能及时得到处理,但一直找不到原因。”据罗先勇透露,为了找到故障原因,晏超前后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甚至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作间,最终从细枝末节中揪出了故障原因,并通过一些跨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处理,保障了设备正常运行。

“细节控”再出发挑战“新特钢”项目

2021年,马钢新特钢项目建设开工。晏超调任项目公辅组,负责对接全场道路、通风以及地下管网、供电等纷繁复杂的工作。“一开始心里是没底的,因为这个项目意义重大,且施工面积较大,项目分散难管理。特别是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上图纸滞后、工期紧张、专业交叉等诸多困难……”晏超一度感到有许多事要做,却无从下手。

好在工作近30年,晏超在各专业上均有一定知识储备,通过条分缕析,他主动配合设计、监理、施工各方,针对水、电、风、气制定了纵横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各个区域配备专业人员,充分介入、实时沟通,不但缩短了各专业、各工序间的衔接时间,也让项目顺利地开展起来。

针对项目建设攻坚期昼夜温差大、雨水多的气候特点,晏超和同事们提前结合天气预报倒排工期,做好工序安排,确保交叉作业顺行,将阴雨天气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降至最低。“一点一点抠细节、一步一步促改善。”据马钢新特钢项目的负责人介绍,晏超和同事们紧盯重点难点环节,连续加班加点,创造出“7天一层楼”“100天实现从场地平整到主体结构封顶”的建设速度。

实际施工中难免会遇到“小插曲”。在一次施工前的例行检查中,晏超与施工方就人员安全绳佩戴方式产生了分歧。对方坚持按照惯例执行基本系法,“之前都是这样防护,没有任何问题。”而在晏超看来,不管工期多么紧迫,施工安全的红线绝对不能逾越。他赶忙联系施工方上级,说清缘由、讲明利害,要求对方必须采用更稳当的安全保护措施……最终,施工人员按标准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完备。“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为确保现场措施落地,他经常要面对现场人员的不理解,然后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努力转变施工人员的思维,督促施工方又快又好开展建设。”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在他这“细节控”的韧劲里,项目主体结构节点不但安全推进,甚至超前完成。

在一次新特钢智控中心的勘测中,晏超在现场发现,顶棚造型与风管结构存在干涉。尽管智控大厅顶棚风管结构已定型,但晏超认为,细节很关键。于是和同事主动加班,提出双侧风管布局,第二天就“赶”出了改良版图纸,必备的材料、人员也安排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举还节省了15天工期。

“大忙人”精打细算为企业省钱增效

在马钢新特钢项目投产前后,晏超更忙了。他不但要深入现场紧盯薄弱环节,还要编制调试期间停送电管理细则及流程,推动电气室标化管理,组织失电预案,确保特钢全域供电稳定。

为夯实特钢公司用电管理基础工作,晏超坚持每天早到半小时,拿上记录本,奔走于各个房所,详细向值班人员了解排产情况,认真查看运行公告。工作间隙,他见缝插针补齐基础台账,定期监督房所改善计划执行情况。半年后,在跑遍摸透特钢公司146个电气室、6727台电机、139台变压器的运行情况和性能状况后,他采取电机维修分类、电机修复价值评估和电机保养周期优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钢轧电机在线率。2023年,电机送修同比下降8.07%,实现了成本和故障“双降”。

当晏超和同事发现35kV隔离刀闸的传动连板因频繁转动、丝牙磨损而导致孔径扩大松动,“如果时间长了,很可能引起LF炉供电异常,影响生产。”晏超的领导告诉记者,虽然采购新备件的费用并不高,但抱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想法,晏超和同事通过改进光杆螺栓配合结构,自制加工传动连板进行替代。“不但节省了外购备件成本,还保障了设备稳定运行。”晏超还牵头组织15项近千份图纸的设计联络,节省了100多万元的相关费用,其中仅“保护优化”一项就为公司节约成本54万元。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晏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我将和同事们一起继续努力奋斗,创造更好的马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通讯员 罗继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