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昆山之美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0-12 10:04:15

无为昆山有一种旧时故乡的美。

是童年的那个故乡,也是唐诗里王维路过的那一林一川。

在安徽无为市,在一个名叫“昆山”的小乡镇,流连于山水草木之间,顿觉时光悠然清远。

山路蜿蜒,人在车上,倚窗看山色,由青而黛,渐渐延伸到远方的云霭里,窗外便成了墨色浅淡的水墨画了。

站在寨基山顶上,放眼远望,山势绵延起伏,一道山是一幅松竹山石的水墨屏风。转个身,以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峦为背景,拍个照,自己就成了入画的人了。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唐朝的山,说的是汉江的水。可是,在无为市的昆山,站在任意一座山顶上,都觉得这两句诗是应景的。仲秋时节的午后,我站在寨基山顶,沐着秋阳和浩浩长风,遥看对面远山上山岚清扬,和山岚下若隐若现的远山,想象远远一带长江会不会弯进来?弯进这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将眼前这一纸林山晕染开来。

山中无甲子,世上已千年。在开着汽车坐着高铁奔赴大小城市的今天,在面对互联网资讯汹涌的今天,有时忙中偷闲读得一首唐诗,阅得一幅色泽发黄的水墨,会怅然叹恨古人的诗意和洒然,因为古人可以常见青山。

可是,来到昆山,才恍然大悟,原来青山常在。原来江山一直如画。只是,是我们不常入山。不入山,不看山,不停留山间,我们渐渐活得远离了诗意。渐渐成为一个离开故乡的孩子。

在无为昆山,有山的地方,就有泉,就有潭,就有溪,就可以照影。“清泉石上流”,“潭影空人心”,从前觉得古人真是好文采,现在想,若到了山中,伴着林泉小坐,这样的诗,人人都能写出。

坐在昆山的瓦屋潭边,掬一捧清水,看着水底颤动的山影、竹影、日影,听着竹林间回响的鸟鸣也如潭水一般清澈,就觉得那些写诗的古人只是先我们一脚的游人。一千年前的泉水,也如瓦屋潭的潭水一样,清幽、清凉、清静、清甜。山水,让我们和古人,陡然拉近了距离。

若在这山中,偶然遇见了王维或是柳宗元,我也可以大着嗓子喊一声:嗨,老乡,过来歇个脚!

这样一想,就觉得这山路上偶然相遇的山民们,一个个都有了诗人的骨子和内心。他们清晨踏着露水上山采茶,傍晚沐着夕阳下山回家,就像乡居的陶渊明。他们与满山的竹子为邻,比郑板桥还要风雅。他们白日里听着鸟鸣和水声劳作,夜晚听着虫唱和竹响入眠。他们在诗画一样的天地里生活起居,诗意却不自知。

活得诗意,却不自知,这真是人间大美。

我们古人曾这样活着,我们童年曾这样度过。

在昆山黄龙桥的竹林里,看着老篾匠伐竹、削竹,制作竹制家具。在午后慵懒的光阴里,听老祖母讲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寨基山安营扎寨的故事……黄昏,暮霭笼罩群山,明心寺的鼓声回荡山野。

这是唐诗里的民风,这是似曾相识的童年故乡,这是无为市的昆山。

昆山的美,一如千年之前。

(许冬林)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