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网创始人嵇晓华合肥畅谈:AI硬件是人类长寿的“好帮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10-21 18:20:15

10月20日,一场有关人类长寿与AI硬件之间关系的科学讲座在合肥市科技馆举行。毕业于中国科大的果壳网创始人嵇晓华(又名:姬十三)现场为市民及中小学生们带来前沿科技领域的分享。AI硬件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类长寿?脑机接口、冷冻头颅等技术真的靠谱么?人类探索前沿科技的同时,应如何防范伴生风险?安徽的科创环境给创业近15年的他带来哪些感受?科学应当如何流行起来?围绕这些话题,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科创融、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当天专访了嵇晓华。


1、AI硬件对人类长寿有帮助么?

嵇晓华:20日上午,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长寿科技到AI硬件“。这个话题比较宽泛,现场的观众比较多元,有同行,也有10岁以下的小朋友,还有老人。主要是围绕人类能力增强,涉及到生物学、AI硬件等比较多元的话题。我想尝试多种方法去和大家分享前沿科技和我们自然寿命之间的联系等。

人类长寿和AI硬件看起来好像是不相关的,但都和人类能力增强有关,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话题把两个主题串起来。在人类研究长寿的近百年历史中,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前沿方向,包括冷冻头颅或者抽取思想意识转化储存,但这些都还停留在科幻层面。长寿科技还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实操作层面还缺乏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目前,比较前沿的是有科学家在探索血浆置换的方式延长人体寿命,还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药物辅助对长寿的影响。所以,上午的分享给大家讲的比较多的也是理论层面,实际操作层面我们还应当更谨慎。

AI硬件方面,过去一年中,我们能够看到全球新一代的硬件结合AI能力已经有了很多实际的产品。比如:现在有的智能眼镜,戴上后眼前会出现一个屏幕,和手机相连,不用低头就可以阅读信息、看视频、导航等。在全球,智能眼镜差不多已有十年的研发迭代过程,从芯片到设计、元器件等,智能眼镜正在依靠变得更聪明的AI技术和软件,为人类提供更多便捷的生活场景及服务。国内其实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出现“脑电波眼镜”,后来又经过多年的迭代,行业内多家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就像大家都在谈论Mate的AI眼镜为何会成功一样,这个成功背后也是人类AI硬件快速迭代升级的过程。而从Meta及Apple的论文和路线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彩色显示、环境理解等技术进步。这些,实际上都是增强了人类的能力,包括生存、跨越物理和时空距离、不同空间的信息交互交流等等。

这些硬件快速迭代、不断有新产品出现,就让人类有了增强自身能力的“好帮手”,智能手机、智能耳机、智能项链、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这些我们现在已经熟知的穿戴设备,可以让人类获得一些本身所不具备的能力,例如可以用耳机与大模型对话、用智能眼镜实时拍照、智能项链记录人体24小时生理数据等等,这些都是当下大家实实在在能够运用到的产品,这也是全球看这一年来比较有趣的地方。

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脑机接口方面,目前从全球看实际应用大多在临床医疗领域。我们未来光锥去年在深圳投了一家公司,也是一个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但不是刺入式电极,而是模式电极。我们都看好脑机接口在医疗上的应用,特别是帮助瘫痪的病人恢复身体能力,这些都是现在比较实际的应用。再讲远一些,类似通过脑机接口上传人类意识等科幻场景,离我们还比较遥远。

不过,上述讲的概念也好、实际应用也罢,都可以用来帮助人类提升自身能力,这可能是未来长寿的一个技术基础。人体是自然界最精密的生物体,一定程度上也是脆弱的。人类长寿除了可以用科技增加自身寿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抵御外来侵害,这在未来可能也离不开AI硬件的辅助。


2、我们经常在科幻电影里看到一项前沿技术在研发中会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这是人类对科技进步的理性思考。在当今全球科技快速迭代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防范这些风险?

嵇晓华:所有的科技进步一定会带来一些对社会的反面影响。AI这两年发展非常快,很多影响已经出现了。我们可以看到最简单的就是AI换脸、AI声纹技术也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等违法行为,给互联网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还有就是利用AI技术生成图片、视频,把不同事件的场景捏合在一起,散播谣言,例如前一阵的地震中出现的情况。包括我们看到大量的AI内容是来自数据集,这些数据集采自哪里、是否存在数据歧视等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国与国之间,由于AI的使用,形成较大的国家能力的反差,也会形成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些,都会带来非常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


3、果壳创立近15年来,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怎么看?

嵇晓华:我们可以拿互联网的变迁作为样本来看。果壳创立于2010年,到现在近15年,当时我们的主力是PC互联网,通过电脑来访问。后来到社交媒体的互联网,一开始纯文字到后来的文图并茂。再往后是视频互联网,例如抖音等平台。现在,已是智能互联网的时代,社交等信息交互将更多依赖大模型提供服务。

首先是分发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大家要去写长文章,更多是专业人士在写;后来的短内容创作中,大量非专业但有认知盈余和空闲时间的用户加入了创作,这里面包括一些专家、教授开始做科普工作。再后来到短视频时代,需要台前表现能力要更高,又带来了另一拨创作用户的出现。到今天,智能互联网下,可能主体不是人来创作,人只需要给一些知识结构、逻辑架构,大模型就可以自动生成内容,这个内容也从以前的纯文字到图片再到文生视频。主体的多元变化,带来了创作端多元内容的涌现,又带来了新的分发的逻辑。这些,都让公众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越来越容易,知识端供给能力越来越强,这也主推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快速提升。


4、安徽是新兴的科技+产业的大省,合肥有大科学装置、有全国顶尖的高校、有众多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国内战新产业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浓厚,孩子们也都喜欢周末去大科学装置、科技馆等地增长见闻。如何“让科学流行起来”,这里的氛围给你什么感受?

嵇晓华:我是中国科大毕业的,对合肥也比较熟悉,但这两年回来又有了新的感受。合肥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城市,“科里科气”已经是城市的气质,科学的氛围比较浓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标签和印记。

正因合肥有这个标签、印记在,所以我们来做一些与科学和文化相关的事情特别合适。我这次去参加活动的合肥市科技馆,人流量高峰期间可达上万人,这在全国可以排进前十名。所以,在合肥做科技文化相关的工作,有非常好的环境和支撑,也有非常好的公众基础。


5、对安徽的创新平台怎么看?

嵇晓华:我们是科大硅谷的全球合伙人,安徽创新平台建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细致的。去年到今年在合肥接触了不少次,第一个感觉,是这里适合很多初创企业初创基金来创业和投资。第二个感觉是,合肥有一批非常懂科技、懂产业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细致的政策能够提前帮创业者、研发团队想到很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也非常符合初创企业及研发机构的需求。在安徽,做科技创新的事情现在条件是非常好的。

目前,我们未来光锥基金在合肥投了三个企业,分别涉及化工、合成生物学、芯片等,都是早期的初创企业,立足投小、投早、投专精,这些企业都非常符合我们的投资理念。

作为科大硅谷的全球合伙人,在合肥做了一个科技孵化器——科大硅谷加速器,正在装修中。这里,我们主要是孵化和投资本地相关的硬科技企业,除了已经投资的三个企业,也在引进其他优质的企业。希望能够将果壳擅长的硬科技科普与安徽、合肥本地的科技研发和企业培育结合在一起。


6、作为科普工作者,你认为应当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科普?

嵇晓华:首先我们要看到环境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本身就是AI一代,从出生就在生活中接触AI技术,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和原先不一样了。就像现在在合肥,到处都能看到科技影响生活的场景、服务。这次在合肥市科技馆做活动过程中,感觉到我们的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是很了解的,聊起脑机接口、未来科技,他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孩子对科技的兴趣是比上一代用户浓很多,也证明我们城市的科技文化素养培养做得很好。

另一方面,当公众对科技的兴趣普遍提升,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感兴趣,难度也在提高,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7、安徽未来的产业科技竞争力在哪里?

嵇晓华:安徽本身在科研方面积淀很深厚,过去又在优势产业方面有雄厚的基础,同时又引进和建设了新产业、新企业、新平台,合肥有“最牛创投城市”的品牌,通过基金以招代引等等。整体来看,安徽、合肥已经形成了比较有竞争力的科创和产业品牌,今天大家讲起来到安徽看看、到合肥投资创业,都已经是一种共识了。

接下来,就要看安徽大产业的发展。产业丛林壮大,会为科技研发提供更广阔的土壤,培育高质量的苗圃,结合中国科大等高校在这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更具独特性、感召力、层次感的科创及产业环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