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网聚美好安徽】淮南:农业“大托管”托举农业新发展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1-06 09:45:02

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安徽省第一面党旗诞生地“中共小甸集特支”即在此,受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农业高产难,青壮年大量外流,2020年以前秋种90%以上抛荒。而目前不仅杜绝了冬闲抛荒,全镇村集体收入由2020年的359.9万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1088.6万元,这变化来自于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了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

2016年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后,全市耕地面积从216.1万亩跃升至500.56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市、农业大市,但同时也面对着农业生产“规模经营难、服务提升难、农民增收难”的“三难”境地。

2019年,淮南市创造性地实施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以下简称“大托管”),即引导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集中起来的土地委托给遴选确定的专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时协调生产要素跟进、社会化服务跟进,并引入社会保险托底,并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老人体力跟不上,年轻人经验跟不上,种田力不从心,这是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安徽农管家农业科技发展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宣传策划部部长孙姗姗介绍,此外,传统分散种植模式阻碍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和良种良法的实施,特别是耕作地块零散导致农机无法下田的现象突出,迫切需要把分散的耕地再“统”起来。

如今这些问题都一步步得到了解决,“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等,先后上线了“土地委托登记管理平台”“电子证照平台”等6个平台,农民种不了的田地,可以通过村集体上线到平台,委托管理,而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平台租赁地块。

“‘大托管土地委托登记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土地难‘统’问题。”孙姗姗介绍,村民的地块上传出租,种粮大户租赁土地,“先付费用,这样不仅解决了以往土地流转过程中手续不规范等问题,也杜绝了经营主体因经营不善‘跑路’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小田并大田后”会不会找不到自家原地块?针对农户的这一顾虑,平台开发“电子证照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北斗定位技术及实地测绘,将农户地块上图入库,制作发放标注有地块“四至”坐标的土地承包确权电子证照。农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就可以查询到自家地块的方位、面积。

据介绍,“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利用多个平台,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难“统”、地块零散问题,还为经营主体提供农资采购一站式服务,实现带量集中采购,跳过中间商,降低农资成本;利用“滴滴农机”农事服务平台,解决了机械化程度不高问题。并对托管的耕地推行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减量化施肥施药,培育壮大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全市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淮畔良品”和“淮畔粮品”,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孙姗姗算了一笔账,2022年,淮南市与皖垦种业合作推进了5万亩优质软麦种植,种子价格较市场价低20%,亩产达到1000—1200斤,收购价格每斤较市场价高0.04元;从山东京博农化集采的农药,每亩费用降低15元;从极飞科技集采的无人机,每台价格降低10%。

据统计,“大托管”试点先行、循序渐进,2019年在凤台县3个村、0.8万亩耕地试点成功后,2020年复制到淮南市全市58个村、11.2万亩耕地,2021年扩大到363个村、54.2万亩耕地,2022年增长到635个村、183万亩耕地,2023年达到655个村、290万亩。2024年655个村两季共托管358.3万亩。

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回家抢种抢收”的后顾之忧,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2023年,“大托管”带动托管村村集体增收20501.5万元、村均增收31.3万元,实现农民增收6.4亿元、亩均增收220.7元、户均增收3200元。

据介绍, 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先后入选2021年度“中国改革二十大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并在2023年全省全面推广,国家农业农村部给予“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高度评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