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网聚美好安徽】数据惠民的“亳州模式”: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 让群众少跑路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1-08 09:22:31

11月7日,在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一场招聘正在进行,从上海返乡的何瑞刚刚相中了一个文员的岗位,“就在家门口,比较合我的意。”何瑞是在亳州市人社局搭建的“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上看到的招聘信息的。近年来,亳州市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数据惠民”工程,创新实施“退休一次办”“无感互认”等一批原创性惠民改革,让数据多跑路,打造“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的“亳州模式”。

“无感互认”让“自证”变“佐证”

办理退休相关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办公场所不集中、数据信息不共享、办事指南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参保职工办事来回跑、排队长、填表多,一度饱受群众诟病。为疏堵点、破壁垒,2022年5月,亳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退休一次办”改革。

该市多个部门联合印发方案,编制清单和联办流程,打通卫健、医保、公积金、财政等部门间信息壁垒,整合归集退休相关的社保卡办理、养老待遇申领、医保缴费年限确认等26项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在平台集中办理。

亳州市人社部门统一受理参保职工申请,并及时将信息推送到相关部门,通过一键申请、一窗受理、一端通办,实现跨部门业务联办,“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式管理,做到到龄自动提醒,业务联动办理。”该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办结时限由55日缩短至15日,该市11233人享受到“一次办成”的便捷服务。

在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方面,可达到“无感互认。”该负责人介绍,如通过信息比如医保卡、公交老年卡使用等情况,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在不知不觉中精准确认待遇领取资格,“平台能捕捉到90%以上参保人员的活动轨迹,提前三个月发信息提醒,如果没回复,就让社区人员上门通知。”

据统计,这种“免打扰”的待遇领取模式,让136万人待遇领取由“群众自证”变“数据佐证”。

为农民工勾勒“人才画像”还监督发工资

亳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区域,人力资源丰富,务工人口较多。面对行业监管难、工程建设领域市场混乱、欠薪顽疾难以根治等问题,2023年该市提出创建“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亳州品牌并列为改革突破点,搭建“满薪满益”服务平台。

该服务平台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汇集、转换、清洗、融合10部门数据,建立用工管理、工资支付、项目生命周期三类预警监控模型,设置42条预警参数。

据介绍,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班组长控卡、冒领截留工资”“一个工地一张卡、一人多卡”等现象,该平台发挥信息作用,利用社保卡“一人一卡”“唯一性、安全性”的特点,推广使用社保卡作为唯一的工资卡,在全省率先破除银行壁垒实现跨行发放,要求各银行回盘工资发放明细,彻底解决这一顽疾。

 “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能力素质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农民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满薪满益”服务平台从农民工学历、年龄、务工经历等方面完成对该市全市工程建设领域32.68万名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实时更新,通过对特定信息的监测,了解工程建设领域优秀农民工的积累与流动,实时勾勒农民工“人才画像”,掌握人才流动轨迹,完善人才服务,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

“三公里”就业圈为供需“量体裁衣”

7日上午,何瑞和一家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而贝瑞佳月子会所的人事工作人员赵美玲也发出了几页招聘信息,“来社区招聘好几次了,也招了合意的人员。”赵美玲介绍,在社区招聘的人员都是附近的住户,生活稳定,可信度高。

为破解“盼就业”“愁招工”两头难问题,亳州市除了在高校、医院、农贸市场等26个重点场所设置“就业服务专窗”外,还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布重点企业优质岗位。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77场,参与企业0.65万家,达成就业意向5.12万人次。

“打开这个平台,系统就自动定位求职者的位置,根据其要求及能力,首先推荐社区附近的岗位。”马元社区党委书记郭侠说的平台就是亳州市搭建的“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求职者填写需求,系统会实时匹配推荐附近的岗位,供需对接“量体裁衣”。

吴冬梅在北京务工10余年,今年孩子就读高中,她决定回家就业。“我住天润花园小区,登录小程序后,立即给我匹配了一个岗位,本小区的物业主管。”今年2月24日吴冬梅顺利入职,“很满意,收入不错,能照顾到孩子。”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入驻企业1.59万家次,现有在招岗位1.29万个,登记注册19.2万人,精准就业1.18万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