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皖车出海”共享服务平台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11-25 14:38:31

11月14日,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000万辆的国家。新时代,中国汽车工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车企如何应对?新技术、新渠道、新方式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借鉴意义在哪里?近期,以“全球化下的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为主题的“黄山松”系列产业创新思想会在芜湖举办,来自中国贸促会、清华大学、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开思时代科技、奇瑞汽车、法国外贸银行旗下银硃公司、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合策略与路径。

中国企业直面的全球化3.0

从年产过万辆,到年产突破百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6年。再一个6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迈上了千万辆台阶。近期,由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主办、芜湖市汽车办协办的“黄山松”系列产业创新思想会在芜湖举办。

欧盟关税法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来说,是一大不利因素,中国车企如何看待和应对?

“市场结构方面,欧盟仍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在资本品和中间品上,出口商既不能轻视贸易保护主义,也不能夸大贸易保护的效果。过去几年已经验证了许多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如电池、塑料、机械零部件、部分集成电路等。此外,中国制造业具有降本增效的能力,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将推动全球资本形成率上升,而中国的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商的产业链壁垒都较高,也将受益于资本品的新增需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当天在思想会上指出,面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和复杂的经济局势,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在显露新的发展条件。

如果说大航海与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时代是全球化1.0,二战后一系列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引领下的价值链全球分布是全球化2.0。那么,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国家转向对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并重追求,全球化已经进入3.0时代。 

周卫东认为,随着全球南方新机遇的涌现,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为外贸出口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对此,当前更要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助推RCEP国际贸易机制落地,以此作为平台打造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投资的金字招牌。

“面对全球化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加速涌现的局面,我们更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市场,尤其是东盟国家,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理想目的地。企业应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周卫东表示。  

针对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行业态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董扬认为,中国企业要熟悉、理解、适应海外市场的市场秩序,在充分利用中国汽车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融入,共同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在他看来,中国汽车产业近40年的扎实发展得益于开放与市场的力量,中国汽车的向上跃迁同样需要在开放、全球融合与市场逻辑下砥砺前行,“利用中国优势,与世界相融发展”是最重要的依归。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生产贸易大国,汽车保有量已成为全球第一,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化的发展思路还未成型。

从全球化视角,开思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江永兴介绍,开思目前国内合作200多家工程,但海外业务比国内业务大很多,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的板块中,全球化的组织、产品、市场资源组合协同能力,是中国企业需要立足本土、共建生态的领域。他认为,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基础和产业数字化优势,国内汽车后市场、零部件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专业的数字化平台,将全球的供应资源变成云工厂,服务于多样化的全球市场,一个由分布式的云工厂——全球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全球化的市场服务组成新产业格局是可以预期的。

12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1万辆到1000万辆的快速增长。作为国际化业务部门的掌舵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兼国际公司总经理张贵兵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背后不仅仅是科技创新,更是国家实力增强的体现。奇瑞汽车近日创下了新的出口纪录,历史上首次年内出口突破100万辆。“中国的汽车企业一定要坚持走出去,要先从客人身份做起,赋能当地社会的发展,贡献价值,从而让更多的民众对品牌产生认同感。”

思想会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奇瑞汽车智能网联超级工厂,深入了解奇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布局。

中国企业的策略、挑战与答案

纵观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从电池技术突破到智能驾驶研发,从商业模式创新到市场应用拓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加速创新步伐。但走向海外,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的挑战要解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东红在“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的分享中介绍,尽管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亦是如此,对于中国来说,破局之道依然在于全球化。

“汽车企业在出海时,要重视模式创新,要改变原来简单的出口、并购、组装和合资模式,我们需要多种方式去组合,要润物细无声地去融入海外市场,在共享共赢的合作基础上实现全球汽车行业的共同发展。”李东红认为。

面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具体挑战,法国外贸银行旗下银硃公司(VERMILION)合伙人、跨境并购专家何长山认为,在地缘政治的干扰之外,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出海还面临品牌识别度不高,后市场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不完善等劣势。

深圳传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厚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国企业出海要从治理出发。要把海外战略提高到公司级战略处理,包括全球研发布局、人才布局、生产基地布局;第二,对市场的布局、研发投入、本地市场的培育、后服务市场的合作伙伴都要有战略意识;第三,企业的发展规划要跨越产业周期、经营周期、政策周期、技术周期,开发更有价值的整车及配套产品。“希望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全球领先后及与全球企业协同合作时,不要忘记社会价值、产业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国内汽车大数据平台爱普搜的创始人、供应链专家张玉梅看来,供应链的出海对于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建设国际化品牌,需要足够多的客户体系,应该加强与已经在海外有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企业形成合作,完善汽车行业生态的运营。

北京迅孚技术咨询公司创始人罗建衡表示,作为汽车发源地和品牌高地,欧洲市场其实也相对开放,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学会融入高端品牌市场,而在重大技术转型尚未尘埃落定的当下,中国企业的机会仍在。

“目前,安徽省正在进一步完善皖车出海的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收集行业政策、海外汽车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法规,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平台来发布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所在国的机会和风险,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推动安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全球化。”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后市场推进组组长、人才和开放推进组组长陈姝彤介绍。

“‘黄山松’系列产业创新思想会以非学术、非行政、多元化、全球化的产业创新主题系列高端思想聚会为定位,探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经济生态相关的产业创新话题,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构,提供、集纳不同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致力于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主任喻东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大战略转型、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向上,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程鸿鹤)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