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老年人短视频防骗指南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24-11-28 15:25:2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世界认知有限的特点,通过短视频平台实施诈骗。这些诈骗手法往往以诱人的内容或虚构的情节为诱饵,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因此,老年人预防短视频新型诈骗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案例详解

王奶奶(女,70岁),是一位退休教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某天,她在刷短视频时,被一个自称是“健康养生专家”的账号吸引。这位“专家”经常在短视频中分享各种养生知识,并推销一些所谓的“神奇保健品”。王奶奶对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便关注了这位“专家”,并经常观看其直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奶奶对这位“专家”产生了极大的信任。一天,“专家”在直播中推出了一款新的保健品,声称能够治愈各种老年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王奶奶听后心动不已,便按照“专家”提供的联系方式,购买了这款保健品。

然而,当王奶奶收到保健品并服用后,并未发现任何效果。不仅如此,她还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王奶奶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便立即停止服用保健品,并尝试联系“专家”退款。但此时,“专家”已经将她拉黑,无法联系。

王奶奶感到十分沮丧和愤怒,她不仅损失了钱财,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后来,在子女的帮助下,王奶奶向当地警方报案。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这是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短视频诈骗团伙,他们通过虚构的“健康养生专家”身份,推销假冒伪劣的保健品,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案例揭示

诈骗团伙的伪装性: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伪装成“健康养生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身份,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诈骗。他们往往会在短视频中展示一些虚假的证书、荣誉等,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保健品的虚假宣传:不法分子会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甚至编造一些不存在的疗效,以吸引老年人的注意。他们通常会承诺“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让老年人产生购买的冲动。

诈骗团伙的隐蔽性:不法分子在诈骗成功后,往往会立即删除与受害者的聊天记录,拉黑联系方式,以防止被追踪和举报。这使得老年人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风险提示

警惕虚假宣传: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信短视频中的虚假宣传。对于任何声称能够“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都要保持警惕。

核实商家信息:在购买保健品之前,老年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向亲友求证来核实商家的信誉和资质。避免从不明来源或不可靠的渠道购买保健品。

保护个人信息:老年人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遇到可疑的电话、短信或邮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信其中的内容。

提高警惕性:老年人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遇到任何可疑情况都要及时与家人或警方联系。同时,也可以关注“国家反诈中心”政务号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以获取更多的反诈信息和帮助。

总之,老年人预防短视频新型诈骗手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保持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网络世界中安全畅游。让我们一起呼吁更多的老年人加入防骗行列,共同守护老年人的权益!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