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到来,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也为自己许下了新年愿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12月19日,《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合肥的第五版总规,也是合肥首部国土空间规划。在未来的10年里,合肥将向超大城市“冲刺”,实现千万人口的美好愿景。
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
合肥居皖之中,背靠长三角腹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部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明确了合肥的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其中,3个城市性质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3个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到2035年,合肥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城湖共生的示范城市和宜居韧性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基于合肥市资源禀赋条件,《规划》结合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科学划定合肥市“三区三线”,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1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2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89.3平方千米以内(新增规模556.2平方公里)。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合肥市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城市四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安全底线。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昭海表示,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结合合肥自然本底,将江淮分水岭、大蜀山、紫蓬山等山体,巢湖、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等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空间划入该市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范围内生产开发行为,按照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强巢湖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通过实施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网络修复、开展入湖重点污染河道治理、构建聚散结合、动静相宜的环巢湖空间布局等举措,打造巢湖最好名片。
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规划》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其中: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本次规划承接了《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一圈两屏三带五区’的省域空间格局,尊重合肥自然生态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全域全要素布局,在守好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优化了江淮丘陵农业区农业空间布局,统筹了长江、淮河、引江济淮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整体提升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完善了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了合肥都市圈核心功能,突出省会引领带动作用,为加快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效提供了规划指引。”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发儒介绍,《规划》支撑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龙头作用,助力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
此外,《规划》还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共建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强化生态廊道与绿心协同保护,共同开展淮河、洪泽湖、女山湖等跨界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强化综合交通互联、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乡融合共进,推进区域空间协同目标共达。
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
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方面,《规划》指出,将加强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推进合肥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提升合肥国际服务功能。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引导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协作格局。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肥将加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支持重大交通设施协同建设,支撑全面打造链接全球、畅通全国、辐射全省更具竞争力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陆路上,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航运上,推进港口与内河航道协调发展,支持江河联运、干支联运,建设一体化港口群。与此同时,合肥市将全面加强城市韧性建设,以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为根本,强化水资源、能源安全保障,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持续完善各类安全设施,全面提升城市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合肥将坚持城乡一盘棋,强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享,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保护和塑造乡村田园风光,提升乡村规划设计建设水平,支撑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常态
记者在《规划》中看到,合肥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聚焦“近湖、湿地、城镇、农业”四大空间,推动实现城湖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让良好的生态产品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打造“合肥样板”。与此同时,合肥将加强生态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治理,重点保障南淝河、杭埠河、丰乐河等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完善河口湿地建设。系统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让昔日受损的矿山逐步重披绿装,因地制宜打造矿山文旅融合的示范试点,实现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的美丽蜕变。
《规划》提出,要塑造“大湖风光、江淮风韵、创新风尚”的魅力空间,彰显“四水连岭湖,三楔伴绿城”空间形态特色。为此,合肥将依托“湖、岭、河、山、林、圩、田”等自然要素,打造“背岭面湖、众水汇巢、亲山亲水”的山水格局特色,展现大湖风光,传承本土风情。同时依托十五里河、南淝河、江淮运河、店埠河等主要河流,突出“四水”北连江淮分水岭、南入巢湖、串联城市特色空间的骨架作用。依托滨湖湿地、董铺—大房郢水库和紫蓬山三大绿楔嵌绿入城,传承“风扇布局、田园楔入”的城市经典。
“民生为本”始终是合肥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规划》以全面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为切入点,坚持提标扩面,合理布局文教卫体等服务设施,加强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努力提升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同时,因地制宜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合肥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提出要体系化打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城市公园体系和城市开敞空间,构建由骆岗公园、郊野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沿着城市重要水系,串联大型公园绿地、通风廊道、防护绿带,织就了一处处亲近市民生活的休闲憩息地;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构建起市民周边绿道网络的细小脉络。“届时将全面消除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市民们能在300米内沐浴绿意,500米内拥抱园林。”
新“翡翠项链”呼之欲出
合肥坐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规划》为环巢湖地区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乡村田园美丽画卷——强化陂塘圩田水文化特色,注重保护与修复入湖河流水网肌理和特色陂塘圩田景观,延续依水而建、临水而居的水乡聚落型传统镇村风貌。丘陵地区以紫蓬山山脉、浮槎山山脉为核心,保护丘陵圩畈的农业生产与田园景观特色,保持开阔舒朗的风貌特色。江淮分水岭地区保护岗冲相间、水库河流交织的农林景观,展现江淮韵味、岭上特色。
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方面,《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撑塑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魅力空间。统筹全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传承保护,构筑“两区四带”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其中,两区为中心城区和环巢湖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四带为冶父山—汤池三国文化空间带、四顶山—浮槎山—岱山红色文化空间带、紫蓬山—三岔河圩堡文化空间带、南淝河—瓦东干渠遗迹展示带。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构建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组成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将历史文化保护和人民城市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合理引导空间载体活化利用。
除此之外,合肥还将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点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这条项链将串联起城市的主要中心,并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沿途串起科技场所中闪耀的智慧之光、文化古迹里沉淀的岁月故事等。以城市内部的小型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和功能组织的核心,合肥将围绕湖泊水体,塑造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复合、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统筹构建由骆岗核心区、4个一级中心、12个二级中心和多个三级、四级中心组成的“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