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冬至,冬至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2-23 09:44:44

负冬日

□项丽敏

冬至日,天气极好。太阳很早闪出来。太阳一出来,霜就一层一层薄下去,薄下去,变成透明的水珠子。

这么好的天气,可舍不得浪费,屋子里,能洗的能晒的,都洗了晒了。翻过一天,太阳还是那么好,比前一天还要好,还是舍不得浪费,就把那可洗可不洗的,也洗了晒了。

阳台的每一片阳光都有了归属,棉被上躺着阳光,鞋子上走着阳光,衣服里摇摆着阳光。还有一片阳光,在阳台正中,无所事事的样子,等着什么的样子,刚好可以放把椅子。

端把椅子,放在那片阳光里。

冬天这么好的太阳,是老天爷赐给的福气,一丁点,一丝丝碎屑也舍不得浪费。把自己放在椅子上,背对着太阳坐着。日光浇在头顶,温温的,有点烫,又不太烫,绵绵不绝,顺着发梢流淌下来,渗入毛孔、肌肤,渗入筋骨。

半天过去了,日光丝毫没有变浅。背心滚热,骨头哔啵作响——觉着自己像一枚乌桕树上的果子,晒干晒透,就要炸裂了。但仍舍不得离开阳台,舍不得让这么好的太阳白白浪费掉。

冬日的阳光就是酒啊,老天爷赐给的酒。一杯杯地饮着,饮到面红耳赤,饮到目醉神迷、四大皆空,还是舍不得放下杯子,抱着酒坛,对着光阴,说再来,再来。

太阳晒得舒服时就想到宋朝那个农夫,一辈子住在乡间,穿的是破衣烂裳,不知道这世上有华美的房子,有漂亮又暖和的衣服,以为最暖和的衣服就是太阳光,最好的房子也是太阳光。整个冬天农夫就在太阳地里坐着,晒背,晒脚。开春了,别人都在为生计忙碌了,他还不挪窝,还在那太阳地里坐着,晒着。农夫对晒太阳这件事上了瘾,着了迷,多么舒坦啊,老天爷把这么好的太阳白白端出来,美酒一样端出来,为什么不好好享用呢?为什么还要忙来忙去争来争去呢?农夫对妻子说,不如把晒太阳多么舒坦的事告诉皇帝,皇帝一高兴,说不定会给个大赏。

这个农夫就是《列子·杨朱》里的那个农夫,被当做笑话记录在书里,贻笑千年的农夫。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这农夫是个笑话,他喜欢坐在那里晒太阳,和一个人喜欢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同呢,周游列国还需要成本,而晒太阳不需要任何成本。他想去向皇帝邀赏,大约是晒太阳的副作用——一个白日梦而已,或者是被他的妻子抱怨得急了,就异想天开地冒出这一句来。

一个晒着太阳就很满足的人,“大赏”对他是没什么诱惑的。诱惑源于欲望,而欲望源于不满足。但农夫有妻子,有家人,他需要为家人的生计负责,如果能从天上掉下一笔“大赏”,家人生活无忧,农夫也就可以从此心安理得地晒太阳了。

在我看来,这个农夫更像是诗人,也像哲人,只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不知道诗人是什么,哲人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不清诗人、哲人、俗人,有什么区别。也许这三种人之间本无区别,可以瞬间转换。比如农夫,比如我,有时是诗人,有时是哲人,有时也是俗人。

我的身体里就住着一个宋朝的农夫,也许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宋朝的农夫。在我晒着太阳,并且以为这是世界上最惬意的事情时,也有和农夫同样的想法: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晒太阳有多么舒服,世界上没有比晒太阳更美的事了,为什么要那么忙碌呢?拥有那么多的房子,挣那么多的钱,却连晒太阳的时间和自由也没有,有什么意思呢?

做个宋朝的农夫,一心一意地晒太阳,“负日之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自适的心境,心无挂碍,清净无欲,才能坐得住,才能感受到太阳一寸一寸,浸濯肩背,沁入毛孔到达骨缝的美妙。若心里记挂的事太多,七上八下,猫爪子挠了心,坐在那里也会不踏实,不消半日就会头晕目眩,虚火上升。

冬天的萝卜

□杨静

天越来越冷。拎回一只砂锅,于是厨房里省了很多煎炒烹炸。各种肉直接扔锅里炖煮,不管牛羊肉,还是猪大骨之类,只需配上萝卜,不拘红的、白的、青的,大的小的,圆滚滚的,还是长长胖胖的,均可,简直百搭。

“冬吃萝卜夏吃姜”,说的正是这时节。肉炖到软烂鲜香,萝卜入口即化,热腾腾地吃下去,感觉里里外外七经八脉都暖和起来,谈笑间寒冷一扫而空,萝卜炖肉连汤带水则一扫而光。

萝卜在国人的食谱上,出现得很早。《诗经·邶风》里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儿的“葑”是蔓菁,“菲”就是萝卜。

萝卜品种多姿多样,作为一种家常食物,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它既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凉拌俱佳;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鲜美;还可用作泡菜、酱菜腌制。李时珍称赞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寒冬腊月,萝卜多配肉烹煮,取其能消食顺气。江南一带,鱼虾丰饶,人们还常用萝卜炖煮鱼虾,其味亦美。《如皋县志》中提到萝卜:“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

若配鱼虾,需取甘而脆的,白萝卜、红萝卜都好。早年间,在合肥桐城南路上有个饭店叫做“金陵人家”,地道的淮扬菜,其中有道招牌,就是萝卜丝河虾。

做法倒也不难。新鲜的河虾剪去须爪,萝卜去皮切细丝。薄油葱姜爆香,推入河虾大火略翻,淋入少许料酒,此时趁热倒入半瓢清水,激发出香气,待汤水烧开咕嘟几下后,再放萝卜丝,煮到微微断生即可。河虾的鲜美与萝卜丝的清甜相得益彰,口感丰富,层次分明,再喝一口汤,那味道也是美极了。

萝卜鲫鱼汤与此类似,只需将鲫鱼煎至两面金黄,锅中加开水,再放上萝卜丝,中小火慢炖至汤色奶白即可。萝卜丝全部融在鱼肉浓汤里,真是既营养,又鲜美。

萝卜还能当饭吃。在我老家,每年一入冬,腊肉腌起来,就总是盼着吃一顿腊肉萝卜饭。

大米,补中益气,萝卜利膈消胀,再配上香喷喷的腊肉,简直无敌。“夏天多吃点面,冬天则要多吃点米”,这种说法大抵来源于面历冬而生,米历夏而熟,取其阴阳调合的饮食之道。

选择质坚微苦略辣的青皮萝卜最好,白萝卜、红萝卜水分过大,做菜肉饭蒸煮时间长,唯坚辣者更容易保持萝卜的质感。

烹煮方法当然用传统的方式。米入铁锅,加满水,大火煮开,米在沸水中翻滚一刻钟左右,约至六七成熟时起锅,将米汤沥入碗中。

腊肉选择肥瘦相间油质饱满的,来自山区的土猪腊肉最好。腊肉切薄片,热锅冷油,葱姜爆香,肉片趁热入锅,一翻即成透亮,入少许生抽上味。两个青皮萝卜切成条,迅速入锅翻炒,入适量盐。因为是菜肉饭,需要比平常炒菜的盐略多一点。

此时加一碗水,视铁锅蒸发速度而定,半锅萝卜条略铺开,再将沥干米汤的饭堆在萝卜上。扣上锅盖,大火烧开,上气之后,转小火,细细蒸熟。

约摸半盏茶工夫,锅中微微发出滋滋的声响,米饭混合着萝卜香、腊肉香,从厨房窜出来,一会儿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盛一碗腊肉萝卜饭,喝一碗热米汤,是这个冬日不可多得的一顿养生饭。

年年至日长为客

□钱红丽

大雪之后,一日冷似一日,这个维度的江淮平原终于有了冬天的样子。北风猎猎,黄叶满地,发出喳喳嘁嘁微响。阳光总也无力,天上灰苍苍的,有空悲之感。一夜间,鹅掌楸叶尽,银杏徒留刺状枝杈。凌霜将碧绿深青的水杉针叶提纯了又提纯,一齐幻为深刻的赭色,高,瘦,直,一株株宝相庄严,一派众佛驾凌的肃穆,远看,别具一份慈悲的美。

夜里八点,行走户外,静如太古。寒星孤月,茫茫照着大地,一如清霜遍野。一年里极寒天气,无非如此。

天气的寒冽,总给人虚静之感,如在深山。倘再下一场雪,天地更加阒寂。

尤爱冬天读诗,听交响乐。凛寒气候下的人,情绪稳定,内心强大,心跳一直维持于每分钟75的频率,平静得可以重建俗世秩序。

窗户闭紧,直接坐地板上,背贴暖气片,如若一尾鱼下潜,在默片一样的深海里静静读诗,黑塞、陶潜、王维、路也……行吟于中外,穿梭于古今,时空仿佛被压缩,渐渐融合至一点。我便是端坐那一点上的有着一口活气的人。这古今中外的诗篇,极好地呈现并塑造着一个小小的人。这短长不一的诗句,原本静止着的,沉睡于书海诗山中的一脉脉富矿,由于我的翻动,在目光的反复检视下,它们逐渐地活泛起来,变得立体,平添一道道璀璨万端的追光。这遥远而来的光,正一点点照亮我,点燃我,形成一股股心流。人于书本中游弋,可贯通过去、当下以及未来,何止活了几辈子,简直于无限之中重生了又重生。

作家们永不停歇地书写,便是在时间深处埋下一颗颗缓释胶囊,令日后的人们缓解生命的痛苦。

常常读到“天地之间”这样的词。实则,作为“天”的宇宙,浩瀚无穷,“地”不过是小小一粒星球。这样的“小”与宇宙的“大”,根本形成不了对等关系。较之宇宙,这颗星球上的我们,不过是一缕虚无之烟,转瞬即逝。

读诗时,我的心变得辽阔,对俗世彬彬有礼,纵然深感不适,也不打算反抗或改变什么。就是一切将将好,一如冷来加衣晴时晒阳,到点上班,下班从黄昏骑到天黑,直至橘黄色路灯亮起。

冬至,是一年里最冷的起始。

黄芽白早早买回,堆于北阳台凉荫处。羊棒骨三四,加花椒、黄酒、京葱段,焯水去腥。另起砂罐,注水适量,拍一瓣老姜,大火滚开,入羊骨,改中火沸腾,待羊骨髓中脂肪融化于汤,色如牛乳,改小火咕嘟。泡发一把粉丝,撇几片黄芽白,拣一点鱼丸、蘑菇,下入汤中。热气袅袅中,扒米饭半盏,再舀一碗羊汤顺顺喉,便是一餐。前后半小时不及,省下大量时间读书,生命在寒冬似被拉长几倍,简直赚来的。

徽州朋友遥远地寄来冬笋。一直舍不得享用,只为冬至日煲一罐腌笃鲜,也算迎接凛寒的一个小小仪式。咸、鲜肋排各一(咸猪蹄亦好),焯水备用。瘦肉三四两,切大块。沙煲中倒入纯净水,滚开,下入咸、鲜肋排、瘦肉,几片老姜,撇去浮沫,改小火慢炖。取壮笋三枚,剥去外皮,滚刀切,入薄盐水,烧开,祛除草酸,放凉水浸泡片刻。等骨汤炖至茸茸一片时,下笋块、千张结,继续咕噜十分钟。因有咸肋排,不必加盐。咸、鲜肋排各自释放出的香气迥然不同,有高低错落感。咸肋排是老成持重的香,有稳稳的后挫力。鲜肋排的香气像少年,有一种纵横来去的莽撞。这两种香气在长时间的炖煮中暗暗角力,好比一个往前跑,一个拼命往后拉,拔河一样暗自较劲,最后倒成全了一股奇崛之香。愈炖得久,香气愈醇,是大提琴拉出来的浑厚之音,也是关牧村、张暴默唱出的女中音,绵而悠长。

每年寒冬不厌其烦做腌笃鲜,并非口腹之欲的满足,不过是嗅觉上的饕餮,实则也是享受烹饪的过程。那无与伦比的香气正是这一过程慢慢呈现出来的,整个家为之焕然。

冬笋是不可多得的恩物。金黄外衣下,隐藏着象牙白的笋肉,搁几枚于白瓷盘里,可当清供,隐隐散发出琥珀样光泽,有润洁的手感,饱含清气。

冬笋如王维,有隐士气。王维字摩诘,自小跟着母亲礼佛,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行迹。31岁时,妻子病逝,不再娶,删繁就简,孑然而终。王维一生均在近佛的路上,活得中正平和,清淡萧然。

大道至简,大味至淡,正是冬笋的典型写照。

吃过各地冬笋,尤以徽州为最。徽州冬笋,酥脆无渣,有一丝清甜,于口腔内迸发咕吱咕吱微响,是雪夜在月下走了很长的路,一任清辉遍洒。冬笋的嫩,无一可比。笋原本无味,属大素之物,将其放在咸鲜骨汤中熬煮,历经两股香气势力的交相缠绕,慢慢地,便也涅槃了,香气浸入笋的肌理,入嘴,除了酥而微甜,尾韵里又增添一抹香润。一罐腌笃鲜里诸多食材,最先消失的一定是冬笋。其次,才将小排啃了。最后的仪式,一定要喝一碗汤。汤色甘醇如牛乳,喝进嘴巴里有黏稠感,且趴喉。

一罐腌笃鲜滚烫地吃下去,胃腹小马达迅疾发动,将无穷暖意向整个躯体发散。简直是,一罐腌笃鲜,可抵十年尘梦。

大雪当日,腌的一罐萝卜缨子,愈两周,由扑簌簌的深绿变为娇滴滴的嫩黄,完全发酵好了,酸味扑面。正好配一枚冬笋,炒一碟雪菜肉丝,既可是佐粥小菜,又可做一碗热汤面的浇头。

热锅凉油,小米辣、姜丝、蒜粒爆香,汇入肉丝炝炒,酱油上色,依次汇入冬笋丝、萝卜缨子,激适量凉水,翻炒几下,起锅装盘。这道平凡小菜,酸鲜香辣,直如乡愁四韵,何止佐粥佳品,吃干饭,也不忘挑几箸嗒嗒嘴。

还有几枚笋。想吃得与众不同些。自羊后腿片下瘦肉一斤,白水煮熟,切花生米大小肉丁。笋切丁,焯水,另存。热油烈焰中,京葱、花椒、青红椒、姜粒爆香,汇入笋丁爆炒,老抽上色,再汇入羊肉丁,起锅前撒一撮孜然粉。这碟笋丁羊肉,口感多重繁复,历经麻辣鲜香脆甜六重味觉,舀一勺入口,羊肉硬扎扎有筋道,笋丁酥脆清甜,最后袅绕舌上的,一定是辣与麻,以及弥漫孜然的至香。

忽一日,于微博看见芜湖网友拍下的小城冬日小食——藕粥。过后,我整个人被毁掉了,一下午时间,思绪翻涌,百爪挠心。

藕,也是寒冷时节最得滋味。河藕、塘藕最佳,田藕次之。是九孔藕,取中、尾节,老而糯。柴火铜锅烀出的,口感最正。粥,要小火慢煨至茸茸一片,挑几粒粥米,拉丝为好。

早年,一直喜欢光顾胜利渠菜市那家小摊,饶具风味。是一位打扮清丝丝的老太,每日午后,准时出摊。手推车上坐两口简易钢灶,灶下余火未消,分别温着两口铜锅。一锅熟藕,一锅粳米粥。一米长铁叉,自铜锅深处,叉出肥藕一节,搁托盘中,菜刀轻剁。热粥舀好,藕块堆于粥上,添几勺白糖,几欲披披洒洒。坐在咯吱响的小竹椅上,用勺子将粥碗搅一搅拌一拌,白糖、藕块一霎时消融于粥中,一勺一勺粥,挑起,轻吹,送入口中……寒风中食罢,发棵、脊梁间皆起一层细汗。藕粥的面糯甜润,将肺腑肝肠置换一遍,寒风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簇崭新的。

每每春节回小城,老人照旧收摊过自己的年去了,暌违多年,一直不能旧味重温。老太太今年怕也九十余岁,也不知可在了。

愈是天寒,愈想喝粥,想必几代人血液中自带的基因?来自东北的稻花香2号新米,被克勤克俭地吃着,尚余三两斤。

每当决定晚餐喝粥,一如过节。黄昏下班拐去菜市,买一份荠菜馅饺子,下熟后,沥干水分,煎至两面焦黄。标配无非:一碗粥,搭煎饺五只,余味无穷,齿颊留香,倒吃出了刘长卿五言诗的气韵,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冬酿酒和紧酵馒头

□陆小鹿

冬至前夕,收到苏州朋友的一份暖心礼物——冬酿酒,紧酵。“给平淡生活加点快乐元素”,朋友说。

苏州的冬至极具仪式感。苏州人认为“冬至大如年”,这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一定要兴兴头头地过一过。

每年冬至前夕,地道苏州人就会上街排队零拷桂花冬酿酒。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冬酿酒,必须抓住冬至前后十天的时间。苏州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我在网上观看了苏州人排队零拷冬酿酒的盛况。观前街老字号元大昌的门前,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当地居民自带雪碧瓶、大号矿泉水瓶、塑料壶,心急的居民凌晨就出门来排早队了。同学告诉我,零拷生意之所以好,一是因为价格便宜,二来色泽比瓶装的更为金黄,酒里的桂花花瓣也放得更多。不过,零拷的保质期略短,不便快递到外地。

冬酿酒,以糯米为原料发酵而成。打开瓶盖,深嗅一鼻子,浓郁的桂花味混杂着糯米的香气扑鼻而来。尝了一口,甜甜的微带酒味,和我平时钟爱的酒酿的味道差不多。看了看标签,酒精度只有三度,几可忽略不计,多喝两盅,也不必担忧头疼脸红了。

品味冬酿酒,绝佳配搭是紧酵馒头,这是苏州的一种非遗小吃。在苏州童谣《姑苏小吃食》里,有一句这样唱道:“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紧酵馒头,其实就是带肉馅的小笼包。在吴语地区,包子也叫做馒头。紧酵特别之处,在于面皮用酵母不多,仅进行了轻度发酵,所以蒸熟后不及一般包子软松膨胀。不过,油氽之后,它却能继续膨胀,仿佛馒头发起来了,所以苏州人喜欢把它叫做“兴隆馒头”,讨个口彩。紧酵也非一年四季都有得吃,它也是冬令才上市,人们常将它当作元旦春节的馈赠礼品。

同学快递给我的是苏州老字号朱鸿兴的紧酵馒头。收到后,放入冰箱冷藏。次日早晨,蒸上一只,油氽一只,再倒上一杯冬酿酒,我在上海复制了一份姑苏的冬至味道。我平时就爱吃韧揪揪的皮子,紧酵非常合我的胃口,轻咬一口,肉汁鲜甜,先把汁水吸出来,再就着韧揪揪的皮子和馅一起吃,直吃得心满意足,于微醺状态下再听上一遍《姑苏小食客》,忘却了连日来被咳嗽弄得神经兮兮的烦恼。

这一年,因为身体微恙,我减少了外出旅行的趟数,也许久未曾去苏州了。不过,有温暖的友谊、便捷的快递服务,加上巧妙的心思,我们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品味到想要品尝的味道。无论如何,今年这个冬至过得颇有意义。多年以后,我一定会怀念今年这个别具一格的冬至吧。

我和同学约好,明年此时,期盼我们能在苏州碰头,我要起个大早,亲自去元大昌排队零拷冬酿酒。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