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合肥都市圈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1-20 15:21:34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安徽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加强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实施,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对外开放

推动优势产业“抱团出海”

2025年,我省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全年进出口总额9000亿元以上。扩大先进制造业优势产品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 以上,新布局海外仓100个以上。

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培育内外贸双循环试点企业200家以上。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加强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我省推动优势产业“抱团出海”。支持优势行业龙头企业横向组团、纵向共链、资本合作,合力拓展海外市场构建海外经贸服务网络,设立20个左右境外商务服务网点,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我省还将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推进合肥机场、芜湖港智慧口岸国家试点建设。申建合肥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开通合肥至欧洲、非洲航线及5条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加密至国内重要枢纽机场航线。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皖北布局    

2025年,我省将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拓展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        

今年我省继续加快皖北振兴,全面提升皖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规划建设东西横向大通道,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淮宿蚌城际铁路、阜淮城际铁路建设,开通运营亳州机场、蚌埠机场,建成徐淮阜高速安徽段、五河至蒙城高速等项目。

在全面提升皖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我省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皖北布局,建设新优质学校112所,完成皖北28个县(市、区)地下水水源替换。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导入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布局皖北。  

为加强各区域协调联动,我省实施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合淮合六合滁同城化、芜马同城化和安池铜一体化发展,支持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联动发展,支持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皖南特色城市,加快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我省将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更新改造城市地下管网4500公里。

关键词◆乡村振兴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新的一年,我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抓好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我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1000个以上。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0个。针对性做好产业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新增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高质量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年内到期662万农户延包任务。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实现形式。

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我省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建设农村幸福院750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提升特色小镇。

关键词◆绿色江淮

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

新的一年,我省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皖北地区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完成城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400个以上,加快全省城“无废城市”建设。

我省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淮河流城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完成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2处,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升级打造新安江一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加快建立跨区城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025年,我省全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鼓励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建成投运支撑性电源装机496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0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

关键词◆文旅融合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2025年,我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我省将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开展淮河流城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安徽文库》编纂出版等工程。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

创新发展黄梅戏文化,支持安庆市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省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安徽百戏城、省文化馆新馆和非遗展示馆,建设公共文化空间600个,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促进文房四宝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

我省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游等产品开发,启动建设皖北旅游大环线示范段。

加快建设靓丽多彩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实施“百景提升”行动,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和营销,发展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乡村旅游。

关键词◆民生实事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新的一年,我省继续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升“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功能,规范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0个。开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我省将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重症诊治能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更多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确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

我省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扩围提质,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推动亳州中药材市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2025年,我省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

改造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6万户以上

新的一年,我省继续筑牢安全底线,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有序置换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实现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

我省将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卖旧买新”、阶段性住房补贴等政策,改造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6万户以上。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我省将启动实施全域水患治理工程,完善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治理工程,推进巢湖和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安徽现代水网格局。

统筹实施城乡安居工程,持续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确保房屋安全隐患动态清军。深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强气象、地震等事业发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加强风险源头防控。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