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24年新收刑事案件总数同比下降20.4%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1-21 15:34:48

1月21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田云鹏作《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4年,诉至全省法院案件总数 230万件,其中在立案前调解成功63.1万件。全省法院审判质效持续向好,人民群众诉讼服务业务满意度位居全国法院前列。从严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新收刑事案件总数同比下降20.4%。

严惩电诈犯罪审结案件6233件

立足审判职能,安徽省法院系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024年审结刑事案件5.2万件,判处罪犯6.7万人。从严惩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案件2799件。助力完善商品房预售管理制度,全省商品房预售合同诉讼案件同比下降29.6%。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254件。严惩毒品犯罪,审结案件329件。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结案件6233件,其中跨境电诈犯罪案件940件。

依法惩治腐败犯罪。我省法院系统与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加强配合,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犯罪案件867件988人,其中原省部级干部1人、厅级干部30人。依法惩治行贿犯罪,审结案件97件117人。

1522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  

依法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024年审结案件1882件2049人。坚持惩罚与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依法对954名未成年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对690名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或免予刑事处罚,对1181名未成年被告人封存犯罪记录。

2024年,我省法院系统联合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通过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等方式,合力保护未成年人,共1522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共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8008份,判处67人终身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加强妇女、老人、儿童权益保护,去年我省法院系统审结婚姻家庭案件9.6万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321份、家庭教育指导令1025份。加强与社会救助衔接,对2249名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

执结涉农民工工资等民生案4.38万件

司法为民。我省法院系统贯彻实施民法典,去年审结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案件17.7万件,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审结消费领域案件 5.7万件。六安法院审理的邓某与某快递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入选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

与省总工会、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单位加强协作,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聚焦惠农富农,审结涉及农村土地流转、乡村产业发展等案件2.6万件。淮北、亳州、宿州、铜陵、黄山等地法院依法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

我省法院系统持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去年执结首次申请执行案件41.3万件,同步抓实积案清理,共执行到位金额726.1亿元。开展“徽动执行”系列集中行动,执结涉农民工工资、抚养费、赡养费等民生案件4.3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0.56亿元。打击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犯罪行为,以拒执罪追究229人。

审结环境资源案件3531件

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去年我省法院系统依法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司法保护创新创造,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5万件。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共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浙江、广东等地高院开展“版权 AI智审”试点,融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去年我省法院系统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法妥善审理涉及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案件2256件。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府院联动,审结破产重整案件161件。马鞍山法院依法审理某上市企业破产重整案,助力企业脱困、全面转型新能源赛道。

审结环境资源案件3531件,其中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47 件,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长江大保护以及新安江、淮河、巢湖综合治理的司法责任。芜湖法院依法制裁向长江干流偷排工业废水的黄某等人,判令其承担刑事责任并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亿元。

一审服判息诉率91.3%

我省法院系统不断夯实基层法律基础,2024年为基层遴选增补法官378名。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零容忍惩治司法腐败,全省法院130名违纪违法干警被立案查处。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坚持正确人权观,去年依法宣告36名被告人无罪,为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1.3万人次。完善司法责任制,2024年全省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91.3%,二审后达到98.5%,同比分别上升1.24、0.43个百分点。

2024年,诉至全省法院案件总数230万件。其中,在立案前调解成功63.1万件、截至年底尚在调解中4.9万件,进入诉讼程序162万件,审结执结150.5万件;省高院受理诉讼案件1.7万件,审结1.5万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