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国产化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2-17 14:23:23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欠缺还比较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一些突出差距。”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一边盯紧企业节后复工复产,一边积极积极打磨提案,为参会履职做好准备。今年,他将继续关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发声。

推动我国制造业精准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为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门类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短板和缺项。比如,我国的制造业底蕴不足,工业传承经验不足,各门类各行业的工业水平参差不齐,在人才技术能力和制造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为此,严建文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推动我国制造业精准高质量发展、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提交了提案,建议支持推动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未来工厂”以及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

“这些建议均得到了工信部等部委的重视。”作为一名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严建文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实业报国的初心,带领科研团队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提案。“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仅可以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也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鼓励国产高端装备研制、生产、销售

在严建文看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也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中,集成电路制造、大飞机、核电、可控核聚变、对地观测、两机工程等专项均需要高端制造装备,它的充分发展也是国防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目前,高端装备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部分领域也已取得重大成效,逐步形成覆盖航空、航天、船舶、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业体系,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欠缺还比较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一些突出差距。”严建文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虽然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仍依赖进口,“比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特别是高端设备迅猛发展与我国配套的‘三基’产品(基本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也导致我国主机和成套设备空壳化。”与此同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加强。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出台措施,鼓励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严建文建议,加强对国产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建议出台更积极、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从生产、研发、准入和应用等环节强化政策的协同性,使政策更加深化和实化,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以国产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建设国家基金会,加强基础研究与制造工艺研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前瞻性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他还建议加强对制造业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项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记者手记】

高端制造业国产化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实现高端制造业国产化,才能确保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国产化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实现国产化,才能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所说,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一些核心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受制于人。因此,我们需要完备和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广大制造业企业家的奋进耕耘,更需要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