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刻·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春观察】2024年安徽考古成果丰硕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2-19 09:33:34

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武王墩一号墓重要发现惊艳世界……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新要求,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奋勇争先、开拓进取,安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月10日~1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会议,总结交流2024年工作,深度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新的一年,省考古所将持续深化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积极承担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的凌家滩、武王墩、明中都、磨盘山、华龙洞等考古发掘项目和今年新获批的和县龙潭洞、寿县寿春城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都将重点推进,江淮大地更多文化密码有望被解开。

■回望来路 2024年安徽考古成果丰硕

知行合一 做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安徽考古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中华文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在交流发言中表示,知行合一,做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安徽考古人,是实现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研讨、廉政基地实境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职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筑牢纪律意识。扎实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切实增强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

聚焦主业 淮南武王墩、东至华龙洞重要发现不断

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全年稳步推进繁昌人字洞、东至华龙洞、郎溪磨盘山、含山凌家滩、固镇垓下、繁昌神墩头、淮南武王墩等7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重要发现不断。

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淮南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墓主人确认为战国末期的楚考烈王。2024年12月15日,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组),相关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位于我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磨盘山自然村的磨盘山遗址入选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磨盘山遗址是皖南地区目前揭露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遗物最多的遗址之一,被列为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是少有的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为认识皖东南及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现代人起源及其行为方式的最理想地点。最新研究认为,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2024年,凌家滩遗址考古发现证明祭祀区及西侧区域是人工修建的大型公共工程。繁昌神墩头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与铸铜相关的大型聚落遗址,是商周时期冶金考古的重要发现。武王墩一号墓、华龙洞遗址同时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2024年,省考古所认真落实考古前置要求,开展考古调查42项,调查里程2334.97公里,调查面积62.15平方公里;开展考古勘探85项,勘探面积364.29万平方米;开展考古发掘51项,发掘面积3.91万平方米。

公众考古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吸引超150万人次线上“围观”

在考古资料整理出版方面,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入推进考古研究和考古成果转化,《通济渠(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考古发掘简报合集》《庐江丁家畈遗址·槐树墩、月亮墩、东墩》《庐江三板桥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和《萧县金寨——皖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先后出版。

在“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评选中,6项重要发现和6个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脱颖而出。

2021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商报、合肥市教育局等单位合作,持续开展“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让更多社会公众走近考古,了解安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2024年第三届“发掘辉煌历史 传承灿烂文明——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科普活动”成功举办,考古领队走进我省10所中小学,为孩子们现场讲述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受到师生热烈欢迎,线上观看人次超过150万。

贯彻落实文物法开展文物移交工作,去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省内10家市县级博物馆正式移交865件/套文物和考古标本,更多精品文物有望通过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考古安徽·先秦篇》组稿及编纂工作、所承担的文化和旅游部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考古成果国际传播研究》顺利结项,后者相关调研报告荣获安徽省社科2023年度“双融双促”课题攻关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项课题”二等奖。省考古学会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

强化管理 筑牢考古事业发展底线根基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省考古所聚焦事业发展人才不足的短板,首次开展自主招聘,新招录考古专业人才13名,同时通过人社部门统一招聘方式新招录管理岗位人才3名,极大增强了考古人才和管理力量。

统筹“人员、文物、生产、舆情、廉政”五大安全,去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为考古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再踏新程 2025年安徽考古重任在肩

党建引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今年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王清宪省长充分肯定了2024年安徽考古取得的成果,明确提出2025年要“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等要求,为安徽考古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5年省考古所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品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扎实推进重大考古课题研究,认真落实考古前置要求,持续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出版一批考古报告和科普图书,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考古成果支撑。

“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对新时代安徽考古人的根本要求。”叶润清表示,2025年考古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全面结合安徽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工作实际进行系统理解,全面提升对安徽考古工作重要学术意义和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围绕重大课题 持续推进凌家滩、武王墩等重要遗址发掘研究

龙潭洞、凌家滩、磨盘山、垓下、武王墩、寿春城、明中都……2025年,我省一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有望取得新进展。

叶润清介绍,202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紧紧围绕徽州文化溯源研究和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持续深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开展凌家滩遗址整体形态布局研究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同时,继续推进含山凌家滩、郎溪磨盘山、固镇垓下、肥西三官庙、怀宁琚新屋、阜南台家寺、芜湖神墩头、淮南武王墩、芜湖繁昌窑、凤阳明中都等重要遗址和今年新获批的和县龙潭洞、寿县寿春城等主动性项目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力度。

“通过徽州文化溯源研究和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找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和考古研究,特别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中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

“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深入的考古工作、严谨的研究成果,还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考古成果支撑,为科学统筹、妥善处理好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乡基本建设等民生工程现实需求的关系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叶润清表示,真正落实好“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要求,切实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作用,让文物保护利用成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和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标识。

今年,《淮南武王墩》系列考古报告,以及《肥东刘墩:新石器商周遗址发掘报告》《六安白鹭洲墓地发掘报告》《文物研究(第24辑)》等有望正式出版。2025年我省还将继续开展2024-2025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评选。

行稳致远 “五个安全”贯穿考古工作全过程

“遵规守纪,就会拥有干事创业的充分自由和广阔空间。”新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至理名言被印嵌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楼一楼大厅和二楼会议室墙面最显眼的位置。“希望大家时时研读,入脑入心,深刻领悟并践行这一深刻人生哲理。”叶润清语重心长地说。

考古工作涉及人员、文物等诸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庞杂的综合性安全体系。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近年来提出要统筹好“人员、文物、生产、舆情、廉政”等五大安全,形成制度性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落实。

叶润清表示,202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五大安全”管理。持续深入开展文物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进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同时,加快考古标本库房安防系统建设,提升利用效率。认真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规范执行论坛、研讨会内容审查和备案。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财务监督。“严格将‘五个安全’贯穿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全过程高标准落实,是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底线要求。”

(通讯员 姚静敏 程蓓 实习生 张欣悦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