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刘惠贞: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2-20 14:57:40

走进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连片的温室大棚内,犹如褐色小伞般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新一年农民致富的梦想。忠陈村党群服务中心旁,一间小小的麻油坊里,晃油机有韵律地晃动,琥珀色的麻油逐渐浮出。“磨”出了忠陈村的新风貌,也“磨”出了乡村振兴的“和美香”。

“这是我们古法制作的贡麻油,采用传统生产工艺,剔除杂质,最大限度保留麻油的自然风味和营养,色、香、味更加纯正。”蕲县镇副镇长、忠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惠贞告诉记者,过去六年,从带领村民种蜜薯到办服装厂,再到引进牛肝菌种植、办麻油作坊,虽然只是做了一些小事,但她相信就像麻油坊一样,“慢慢磨,村民的日子总能好起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忠陈村人,自2018年当选忠陈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她立志要带领村“两委”干部抓好党建,以组织力量带动村民走向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百名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最美女乡村振兴人、省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这一项项荣誉和称号,见证了刘惠贞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奋斗。

忠陈村曾经是安徽省级贫困村,全村4700多人有一半人常年在外务工。与很多“空心村”一样,村里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以上。“村里没有产业支撑,吃完饭老人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在刘惠贞看来,“要改变这种现状,还是需要从产业入手。”

忠陈村并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禀赋,同时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也无法胜任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经过深思熟虑,刘惠贞把目光聚焦到了种蜜薯上。“从种到收,要忙活小半年,栽种、拔苗、除草、剪秧……每个节点村民都能有钱挣,而且对年龄没有太多的要求。”为了保险起见,刘惠贞从山东引进蜜薯苗后,先在自家家庭农场试种了200亩,每亩收益可达2000多元。“就推广蜜薯种植这一项,几年来为村民增收60多万元。”刘惠贞说。记者了解到,2023年,忠陈村蜜薯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逐渐形成规模。

与种蜜薯一样,在村里办服装厂也是因为考虑到留守人员的就业便利。“时间可以不固定,都是计件制,干得好的一个月能领好几千。”为了把服装厂办起来,刘惠贞盘活村内的闲置资产,将老村部进行了改造,“当年就实现了36万元的收入,还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

在她的认知里,乡村要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重要的是自身“造血”。走访党员群众,倾听发展建议,带领村两委班子申请项目、争取资金……在刘惠贞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忠陈村满目新颜,蜜薯、牛肝菌、花卉、麻油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从5万余元增至百万余元,昔日的“软弱涣散村”变身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产业发展快,全靠“车头”带。乡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一支深爱这片热土的青年创业人才队伍。刘惠贞也深谙其理:“我们村里的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都是青年人才。他们有想法,有干劲,能带着大伙‘闯出’致富路。”

身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惠贞聚焦于这些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从村两委干部到青年创业人才,刘惠贞深入调研他们的工作,仔细倾听他们的声音。“我是来自农村的代表,要带去最能反映基层的声音。”

“目前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青年人才流失、匮乏的现状,如何让人才愿意回流农村,让农村能够吸纳和留住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刘惠贞坦言。

她建议,要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适宜、作用明显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不仅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家乡情怀意识,更要优化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和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书,我时常在想要拿什么奉献给乡亲们。现在赶上国家好政策,我会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发展产业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刘惠贞信心满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