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您好,我们是中国民兵,来给您查看下网络。”2月14日上午,两位民兵来到灵璧县杨疃镇的一住户家中,为居民排查检修网络。
这支队伍,是灵壁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该连成立于2021年,平均年龄35岁左右,他们来自灵璧县多个乡镇及当地相关行业部门。
近年来,该连先后支援地方遂行急难险重任务10余次。2024年,该连代表安徽省参加某项练兵活动,援战行动、教学组训评分双双靠前,夺得第一名。
去年6月,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接上级指令,参与某项练兵活动。该连数十位民兵里,除了退役军人及灵璧某企业的通信技术骨干,还有种粮大户,有家禽养殖大户,有蘑菇大户,还有农机大户等。
民兵王峰,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理论知识扎实、通信技术过硬。训练开始后,他在军地专家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光端、自组网等新系统的操作方法,并可以担负起指导帮带其他队员的任务。
“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上,这段时间,我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训练期间,他收获颇丰。
来自灵璧县杨瞳镇的杨红伟并没有服役经历,入队训练前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机大户”。刚收到集训动员令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地一口应下。可随着训练的深入,他逐渐又犹豫了起来。“当时正值农机销售旺季,很多生意上的事我老婆处理不好,一遍又一遍地催着我回去,又刚好赶上孩子中考,所有的事情都堆到了一起。”杨红伟回忆道:“还有一个原因是训练真的太累了。”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杨红伟的奶奶田得兰,十余岁时曾推着小推车,为解放军送军粮,并将自家的房屋无偿提供给部队居住。作为老支前模范,她苦口婆心地劝道:“既然当了民兵,就要坚持,不能放弃。”田奶奶给杨红伟讲了很多在淮海战役中她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得知情况的亲朋好友们也纷纷主动为他妻子提供帮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杨红伟最终坚定作出取舍——自己生于淮海主战场,长于红旗下,一定要接续将“小推车”精神火炬传递下去。
训练之余,杨红伟一有空就学习研究淮海红色文化,他还担任学习小组长,积极带领战友参加训练。训练后期,杨红伟所在小组,不仅军事素质有较大提升,他本人还在最后的任务行动演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训练过程中,灵壁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的民兵们克服考核课目新、“战场”环境复杂等矛盾,充分发扬“两不怕”和“三个不相信”精神,集中训练一个多月,挑战极限、突破自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练到极致,练到感动自己,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助力训练水平跃升,最终在考核时争冠夺魁。
“陆军某旅通信网络中断,上级命令我部迅速前出应急抢修……”去年7月的一天,上级考核组突然下达命令,这支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迅速出击,在皖北平原投入“战斗”。
到达任务地域,他们利用无人机抵近侦察和望远镜现地勘察,结合军用地图综合分析判断出最佳点位,并火速开设战场指挥所。
卫星通信、光缆抢通、网络维护等战斗小组迅速组网建立通联。与此同时,该连还根据战场环境,充分发挥多型装备灵活快速组网的优势,增加构建保密通信网。最终,圆满完成考核验收任务,并受到赞誉。
“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遂行任务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我们聚焦新兴领域编实建强民兵队伍。”安徽省宿州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宿州市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落户。他们借此东风,加大专业民兵力量编建力度,推动基干民兵编建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全面提升民兵支援保障能力。
宿州信息通信产业较为发达,辖区内通信企业分布广、数量多。结合保障过境部队的实际需求,去年年初以来,宿州军地联合工作组按照“逐家单位走访核实、逐个人员联系定位、逐台装备调试验收”的步骤,深入辖区摸排动员无线电通信专业人才,预编光缆机、应急通信车、便携式卫星通信站等高新装备,实现民兵专业分队齐装满员。
“将高技术人才编进民兵队伍,有助于提升遂行支援保障任务能力。但民兵编组必须统筹编组布局,在精准高效上下功夫。”该军分区紧贴使命任务和辖区实际,区分光缆有线、卫星通信、无线电台等多个专业进行编组,有效提升民兵编组质量,强化战斗力基础。
“科技赋能,让民兵执行支援保障任务更加精准高效。”该军分区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挖辖区潜力资源,不断向战编建、向新聚能、向训攻关,为民兵战斗力生成打造新的增长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