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税,两会代表们说了啥?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3-06 09:25:48

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其中,个税改革一直是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内容。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1980年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当前,个税起征点设定为5000元/月,距上次2018年的调整已过6年有余。今年,代表们再次聚焦于此,提出促进我国个税改革的多项建议。今年两会期间,两会代表关于个税都说了啥?

余淼杰:建议在北上广深建立个税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经济学家、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适度调整优化个人所得税税率,更好促进公平共享的建议》。

余淼杰建议,将个税起征点从当前6万元/年提高至10万元/年,相当于把目前每个月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提高至约8333元,叠加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后,家庭年免税额度可达16万元,“这样可以覆盖年收入12万~16万元的中等收入群体,整体政策将大幅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余淼杰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结构性矛盾中持续承压。宏观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消费动能不足、国际税收竞争加剧等问题仍制约高质量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成为深化财税改革、激活内需潜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抓手。

余淼杰建议,同步在北上广深等高成本地区试点10万元/年的起征点,重点缓解高房价挤压效应;中西部地区则通过“赡养老人扣除翻倍+返乡就业补贴”组合,激活县域基础消费市场。

董明珠: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万元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优化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建议。

董明珠建议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10000元/月,并同步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和专项附加扣除,加强税收监管与信息共享。

董明珠提到,自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以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稳步推进,通过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优化调整税率结构、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及提高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显著降低了居民的个人税收负担。

董明珠表示,未来提升质量和效率仍然是应有之义。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我国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激活发展潜能,促进居民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4年两会期间,董明珠就曾提出过关于优化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建议。她建议,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建议综合考虑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物价上涨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至10000元/月;优化专项附加扣除,加强税收监管与信息共享,建议进一步优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加强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实时比对。

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声不断

近年来,除了两会代表外,部分专家学者也提出了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建议,但在起征税额上大家各有看法。

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丛树海建议,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6000元/月,保证低收入者不征税。

丛树海认为,占总就业42%以上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庭依然处于低收入状况,尚未达到中等收入标准。要达到橄榄型社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至少需要中等收入群体达到总人口50%~60%,即应有3.7亿就业人员月收入应达到6000元。

2024年10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表示,个税起征点可以考虑从5000元提高到8000元,他认为这样做会使全国税收每年减少300多亿元,不过这一数额实际上只占2023年税收总额的不到0.2%,而这确实是能实实在在惠及低收入人群的举措。

同时,盛松成指出,可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目前年收入10万~20万的部分,个税税率为10%,20万~35万元部分的个税税率为20%。如果各下降5个百分点,会使税收每年减少约1000多亿元。以上两项减少的税收加在一起也就1300多亿,而我国的特别国债一发就是1万亿。此外,还可以向特定人群提供补贴。

在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下,也有专家对提高个税起征点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姚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不应当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并表示这将减少交税人数。

姚洋建议,个税可以按“家庭”征收,这是一项急需进行的改革。按家庭征收个税存在诸多好处。家庭是一个经济单位,夫妻之间会有家庭分工情况。倘若按照个人来征税,对于某些家庭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例如,有的家庭中太太没有工作,仅丈夫一人在工作,这种情况下按照个人征税会使丈夫所缴纳的税额过高;要是按照家庭来征税的话,他们所需缴纳的税就会降低。此外,姚洋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是非常好的鼓励生育的办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