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债权凭证的迅速发展,在助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电子债权凭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管理难、应收账款融资确权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机构风控难等多难问题,对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也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风险。”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电子债权凭证业务的相应的监管规则,电子债权凭证既无法律文件定性,也无归口部门监管,一些业务环节存在监管盲区和风险隐患。“电子债权凭证融资模式高度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状况,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出现问题,整个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均会遭受相应的损失,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
许礼进建议,制定电子债权凭证业务监管规则,统一电子债权凭证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同时成立供应链平台行业自律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业务规范标准,引导平台企业坚持服务实体,依托真实贸易,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借助供应链平台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优势,推动电子债权凭证业务与生产、交易流程的深度融合,以满足链上企业对于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融资慢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近日已就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针对电子债权凭证业务专门开设章节进行规范,这也意味着此前处于无统计无监管,并迅速生长的电子债权凭证有望被规范化和纳入监管体系。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