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批40项“安徽经验”正式发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3-06 20:25:52

上市公司“徽客厅”,“高铁+旅游”模式,“小县城”看上“大专家”……又一批“安徽经验”正式发布。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3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日前正式发布,包括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高水平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共40个案例,涵盖省、市、县(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层级多主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高铁+旅游”:去年1.03亿人次沪苏浙游客来皖旅游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和2023年,我省先后发布了两批共60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其中27个案例入选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

第三批实践创新案例是从150多个申报案例中遴选推出的,其中,“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30个,体现了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上“向新求质”,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上“开拓新局”,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创新模式”,在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上“探索新路”,在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上“求新突破”等特点。

“创新‘高铁+旅游’模式,激活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新动能”此次入选了“十佳”案例。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许健民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密集的高铁路网优势和我省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以大力发展“高铁+旅游”为切入点,与沪苏浙深化合作、相互赋能,形成我省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区域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的共赢多赢局面。2024年,我省国内旅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增长7.4%、10.8%,其中,沪苏浙来皖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的56.3%,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徽客厅”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

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上“开拓新局”,近年来我省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开放资源,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省委金融办、安徽证监局2023年8月指导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腹地设立上市公司“徽客厅”,累计开展各类资本对接会、交流会、产业论坛31场,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成为皖企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芜湖市与上海临港共建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云上法务区”平台和“自贸咖啡厅”品牌,片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高效能、专业化的国际法律服务,目前已成功协助企业处理涉外法律纠纷24起。

 “‘毗邻’变‘紧邻’,跨界亦‘无界’,宁滁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驶上“快车道”此次也入选了“十佳”案例。滁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单培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以来,宁滁两地共同签署“1+2+N”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在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明确一批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和合作事项,协同推进毗邻区域建设发展。

近年来宁滁城际铁路滁州段、滁宁快速通道、汊河大桥、池杉湖大桥等建成通车,滁宁公交换乘中心等多条公交线路实现无缝对接,群众出行更便利。两地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方面推进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探索打破跨界行政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通、资源共享路径。

家门口看好病:“小县城”外请专家1800多人次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小县城’看上‘大专家’,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此次入选优秀案例。阜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丽群介绍,阜南县是人口大县,也是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县城”。近年来,阜南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尽力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的迫切需求。

在完善各项制度,改善硬件设施,为外请专家提供全方位保障。阜南县组建资金池,符合条件的患者外请专家费用由资金池保障,目前已外请专家1800多人次,支付费用600多万元。阜南县还积极和长三角地区顶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入专科联盟3个,建设名医工作室11个、科研工作坊1个,开展名医会诊、带教2000多次,县级医院四级手术占比提升40%。

“‘上海东方医院刘俊名医工作室’成立的6个月内,在阜南完成心脏外科手术28例,实现心脏手术从‘无’到‘有’再到‘全’的转变。”培育一支“带不走、用得上”的专业医疗队伍,三年来阜南县共招引专技人才200余名,加入上海市东方医院医联体,与上海交大医学院等机构合作,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全县医疗高级职称人数提高120%,县级医院门诊人次同比提高2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实习生 张欣悦)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