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院唐玉华:奋斗20余载 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3-10 16:08:54

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在深空探测领域奋斗20余载,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院唐玉华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航天女性的使命与担当,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从“一”到“六” 忙并快乐着

唐玉华所在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2022年2月25日,该实验室在安徽揭牌。2024年3月20日,深空探测实验室自主研制、环月球编队飞行的新技术实验卫星“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成功发射。

“我从嫦娥一号立项实施开始,一直在从事月球与深空探测相关技术研究和工程组织实施,可以说是伴随中国探月已21载。”唐玉华感慨,如今虽已不再少年,但多年的研究工作给她带来蜕变式成长。很多时候,她和团队伙伴的研究都是突破新技术、新领域,“难都在第一次”。

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六号,每个任务都是一次技术跨越,从填补国内空白到实现人类首次,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大量技术创新带来的就是研制难、验证难、实施难。克服这些难,确保每次任务都能一次成功,需要研发人员大量细致的设计、验证记忆全过程质量和风控等工作。特别是新研的复杂产品,有时会因为经验不足,在攻关阶段需要反复开展试验验证,不断优化方案,才能最终确定产品状态。

唐玉华带领团队在研制周期紧张情况下,与测试团队加班加点,确保研制进度和产品质量、可控性,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在我们探月工程队伍里,实际上有很多‘嫦娥’作为团队的领头羊和技术骨干。”唐玉华说,她们打破了男女分工的刻板认知,当仁不让地扛起大旗,带领团队努力拼搏,勇攀高峰。“我们忙并快乐着。”奋斗的辛酸和汗水都化作历次任务圆满成功的喜悦。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的历练,让成长成为她们最好的“奖励”。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登上新高峰,是她们毕生要实现的梦想。  

每次任务圆满完成都倍感自豪

作为一名探月人,唐玉华说,20多年中感受最深的是每次航天任务宣布圆满完成的时刻。当指挥大厅“任务圆满成功”的确认信息公布那一刻,她都感觉自豪无比。

她记忆深刻的是,当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和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中国航天书写世界航天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骄傲。”

她感触最深的,是2024年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中继任务。鹊桥二号,是唐玉华作为副总设计师以来,花心思最多的任务。

她介绍,鹊桥二号是探月工程2020年实现“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发射,也被定为四期的总开关,要为四期工程的4次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没有它,探测器将寸步难行,后续任务将无法实施。

鹊桥二号研制周期短、研制难度大,在发射前,唐玉华和团队伙伴围绕如何保障发射圆满成功、在轨可靠运行等多次开研讨会,并在设计、生产、试验和交付等全过程加强质量和风险控制。确保出场质量的同时,提前制定在轨运行的关键环节保障措施和故障预案,夜以继日为了在四期4次任务架起稳固的月球和地球之间桥梁而不懈努力。

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成功发射,5天后被月球捕获并进入任务轨道。按以往单次任务,这颗卫星就算是成功。而对鹊桥二号,这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直到2024年6月初,鹊桥二号成功为当年5月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六号落月、采样及上升等关键过程提供中继,支撑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我们的一颗心才落了地。”后续,鹊桥二号还将为已在月背的嫦娥四号、后续发射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乃至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相关任务提供中继星通信支持。

3月6日,唐玉华应邀参加安徽省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表彰大会、安徽省直机关巾帼创意创新创造创优成果展,受到大会表彰。20余载潜心国家航天技术研究,圆满完成多项关键航空任务,唐玉华为“嫦娥揽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中国航天新时代巾帼赞歌。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