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笔下的春风,恰似一位贵客,带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轻轻一扫,便让世间褪去冬日的肃杀,换上五彩斑斓的春装。瞧,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踏过北方那片沉睡的冻土,笑意盈盈地朝我们走来,所到之处,万物欢腾,一片生机盎然。
漫步于春日的山林,每一步都似踏入一幅流动的画卷。“云想衣裳花想容”,看那漫山遍野的花朵,红的似火,燃烧着春日的激情;粉的如霞,晕染出梦幻的浪漫;白的像雪,纯净得让人不忍触碰。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身着华服的仙子,争奇斗艳,展示着春的烂漫。枝头的新绿,也毫不逊色,那鲜嫩的色泽,仿佛是春天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描绘而成。鸟儿们在林间穿梭,欢快地啼鸣,似在为这美好的春光歌唱。“睡起人闲蝶自忙”,蝴蝶们扇动着斑斓的翅膀,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忙碌地采集着花粉,为春日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大自然仿佛从各个角度,尽情地欣赏着春的魅力,沉醉在这芬芳的气息里。
春天的脚步总是匆匆。从惊蛰的万物萌动,到春分的花团锦簇,再到谷雨过后,夏天的脚步悄然临近,春天又将渐渐远去。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似乎一切都在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但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却能发现另一种永恒的春天。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唐朝名相宋璟,走到哪里,哪里就如沐春风,百姓们称他为“阳春有脚”。细细研读宋璟的生平,方能深刻体会到,自然界的春天虽有来有去,而人心之中的春天,却可以常驻。
宋璟一生为官,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心系百姓。他被贬为广州都督时,当地百姓多以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火灾频发,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陷入困境。宋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不辞辛劳,亲自教百姓烧制陶瓦,用砖瓦筑墙建房,规划店铺布局。在他的努力下,广州城焕然一新,百姓们从此免受火灾之苦,生活也逐渐安稳富足起来。他的到来,就如同春天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唐玄宗巡幸东都时,途经崤谷,因道路狭窄,车马拥堵,玄宗龙颜大怒,欲严惩当地官员。宋璟得知后,立即挺身而出,劝谏玄宗:“陛下,若因此治罪地方官员,百姓必将遭受更多苦难。如今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而非苛责官员。”玄宗听后,深思片刻,最终收回成命。宋璟这一番话,恰似春日的微风,吹散了玄宗心头的怒火,也让百姓免受一场无妄之灾。
中宗时期,武三思凭借与皇后的私情,在朝中作威作福,祸乱朝纲。宋璟不畏权势,严词斥责武三思的恶行,因此与武三思结下仇怨。不久后,宋璟被诏令检校贝州刺史。彼时,河北正遭受水灾,饥荒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武三思却不顾百姓死活,派人强行征收封户的租赋。宋璟见状,毅然为民请命,坚决拒绝执行这一不合理的命令,因此遭到武三思的排挤,被外放到杭、相二州任职。但无论身处何方,宋璟始终坚守初心,以民为本,他所到之处,吏治清明,下属无人敢肆意妄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对江南春天的眷恋,道出了无数人对春的喜爱。其实,人们眷恋的又何止是自然的春天。宋璟离开广州时,因其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当地吏民欲为他立“遗爱碑”。宋璟得知后,立即上奏玄宗:“臣在广州并无特别的功绩,如今只因臣受到陛下的恩宠,百姓便欲立碑谄媚,此风不可长。望陛下敕令禁止,以正风气。”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虽“遗爱碑”未立,但宋璟带给百姓的那份温暖与希望,却如同春天的种子,深深扎根在百姓的心田,永不磨灭。
春天有腿,它不仅在自然间奔走,带来万物复苏;更在人们的心中行走,留下温暖与希望。愿我们都能成为传递春天的使者,让这美好的春天,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在每个人的心中永驻。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