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记者4月16日从省科技厅获悉,日前,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推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
2年后融合发展机制和生态基本形成
据介绍,《行动方案》提出明确行动目标。
到2027年,我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更加紧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人才匹配科产发展方面,我省将招引全球优质科技和教育资源。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建设项目400个,培养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超过200万人。
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上,到2027年,我省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万家、3万家、8000家、50家。横向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领域,我省将推动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和机构数量超过100个,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力争突破1万亿元。全省注册落地私募基金超2500只,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科产同频共振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十分关键。《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省平台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建设100个左右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科研成果、科技产品的核心价值,最终还是看是否匹配市场需求。我省在这方面将着力改革新产品、新技术采购机制更加适应市场主体需求,应用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加快形成,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45%。
在政府创新创业服务效能方面,我省将促进各类主体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加有效,要素市场化配置、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更加完备,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越。
学科专业超前适配
高校、院所的学科及研究课题,关系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质量。
《行动方案》显示,我省将围绕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学科专业调整规划,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实施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提升五年行动,组建安徽新工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高校新工科建设联盟,提升新工科专业占比。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组建“多跨协同”新工科教育平台,打造一批“智能+”交叉专业群。建设省级人才需求数据库。
另一方面,我省将深入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工程硕博士,建设开放式、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推动工科高校学生的科研选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均来源产业需求。健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皖兼职或离岗创业机制,离岗创业期限最长可达到6年,兼职或创业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完善全省高校院所与全球大院大所、理工类大学和行业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机制,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实施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产业人才培养机构和项目。
构建融合技术供给体系
面向企业、产业园区,我省将征集产业链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需求。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储备库,由“科学家+产业专家+投资专家”甄别遴选形成榜单或指南,择优确定攻关项目承担单位。
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鼓励相关省属企业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合肥中心,推动校企共建“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支持企业鼓励其科研、营销人员再创业。支持各市探索开展创业赋能中心建设。
完善场景赋能科技研发机制,开发开放一批试验验证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前沿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创新场景招商机制,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场景,挖掘、开放更多场景应用机会。面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项目或省重点投资项目,建立政策技术场景化机制。
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需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支持。
《行动方案》明确,我省将扩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规模,探索设立与初创企业成长周期适配的长周期创业投资基金。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等。
推动金融机构依据企业创新积分核心指标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实施差异化融资审批。推广“初创信用贷”、“贷投批量联动”、“成长接力贷”、“共同成长计划”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创投+孵化”联动机制,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供给,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投资体系。
我省鼓励银行开发并购重组融资产品。促进上市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展股权合作,支持大企业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推动有条件的公司并购重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服务链条支撑。
《行动方案》提出,我省将打造赋能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平台服务公司,切实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市县或园区平台公司加速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服务商转变。
围绕产业新赛道、新领域,支持企校院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培育一批综合性平台企业、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集聚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服务综合体,以及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服务企业。
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搭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推进量子计算与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等融合发展。开展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组建运行省数据交易所。
企业协同要素集聚融通
立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主体地位,我省将围绕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量身定制科技创新平台,设立重大专项,精准链接高校院所,广泛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大兵团协同攻关。加大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延续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政策。
发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联合相关企业一体化实施重大攻关、成果转化项目,打造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支持深空探测实验室以深空科学城建设为牵引,落地转化技术成果,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组织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期论证,充分挖掘企业用户需求等。
完善机制,赋能提升
《行动方案》提出,我省将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规划制定、资金基金支持、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强化政策统筹。深化科技领域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发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构建“财政补助—风投创投—科技信贷”联动机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建设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
完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合作机制。健全与国际资源平台合作机制,加快股权、技术、产能项目落地。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在海内外创新资源密集地区设立创新飞地。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