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杨玲,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语文教师、安徽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合肥市杨玲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从教多年,她坚信教育是灵魂的碰撞、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共鸣。
“孩子放学回家就一直摆着个臭脸,一点点都不愿和我们说话”“孩子一放下筷子就回屋,房门紧闭,任我们怎么喊都不理”“我和孩子就是室友,平时连话都不说”……这些家长的“控诉”,您是否也在经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成了刺猬,一碰就炸、一点就着,曾经软糯可爱黏在身上的宝贝,成了时光深处的甜蜜记忆。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破”?本期名师支招,名班主任告诉您答案。
中学时代犹如破茧成蝶的蜕变期,少年们怀揣着独立宣言探索世界,却在学业重压、社交迷局与未来焦虑中跌跌撞撞。作为深耕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我亲历过无数家长的困惑,一个个场景折射出一个教育真相: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决定着青春期这场成长战役的胜负。现在,我想交给您六把“金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吧。
一、倾听:打开心灵的钥匙
倾听,是沟通的艺术,更是理解的开始。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学会的是放下身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不仅仅意味着听到孩子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言语背后的情绪、需求和期待。特别提醒,倾听的过程千万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或试图改变孩子的想法,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二、尊重:构建信任的基石
尊重,是亲子沟通的基石。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希望自己的观点和选择得到尊重。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接纳他们的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例如在家庭决策中适当让孩子参与,如选择家庭活动方式或假期安排,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会被重视,从而激发表达的欲望。
三、共情:搭建理解的桥梁
共情,是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家长需要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产生共鸣。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家长应表达同情和理解,例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可以说:“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家长也可以适当分享自己青春期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家长也曾年轻过,也有过相似的困惑和挣扎。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一定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适时:把握沟通的时机
适时,是沟通效果的保障。家长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或忙碌时强行交流。例如,家长可以利用饭后、散步或共同活动时进行轻松愉快的聊天,避免在孩子学习紧张或心情不佳时谈论严肃话题。同时,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到放松和自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反应和情绪灵活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避免一成不变的沟通模式。
五、引导:激发思考的火花
引导,是家长在沟通中的重要角色。家长应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你对今天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或“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维,支持他们尝试新事物,鼓励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孩子有话可说。
六、支持:成为坚强的后盾
支持,是家长在沟通中的核心任务。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家长都应给予他们坚定的支持和鼓励。例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建议,如辅导作业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
真正的教育是两代人共同书写的剧本。当我们用倾听解码青春密语,用尊重构筑对话基石,实际上是在完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身份蜕变——从管理者进化为成长合伙人。那些紧闭的房门终将打开,因为孩子们会发现,门外站着的不再是审问者,而是手持地图的探险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