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今年将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同时建成省文化馆新馆和省非遗馆,新建6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最近几年,我省“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持续升温。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安徽博物院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总数达到6个,居全国第1位。创新举办“多彩非遗 徽韵流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展示活动。
据省文旅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今年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创新发展黄梅戏文化,出版黄梅戏曲本典藏丛书。推进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行动,认定一批省级非遗工坊,争创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出一批博物馆精品展陈项目,扩大“我在博物馆画文物”等社教品牌影响力。
因地制宜发展冰雪旅游等业态产品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先后创建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4个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下一步,我省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加快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建设科创旅游高地和环巢湖等重点片区,建设全省文旅枢纽城市。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地。推进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建设,构建皖北旅游大环线。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
省文旅厅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将深入推进“百景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对标建设一批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休闲街区。促进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推出世界遗产之旅、心灵休憩之旅、生态康养之旅、科创研学之旅、红色育人之旅、考古探源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开展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培育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品牌和企业。发展银发经济,扩大适老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冰雪旅游、避暑旅居、低空飞行、旅游列车、时尚国潮等业态产品,支持举办首秀、首演、首展等活动。
同时,我省还要完善全域旅游服务。推进旅游交通便捷化,有序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加强路景融合升级改造,新建一批生态停车场,优化一批游客集散中心及服务中心,完善充电桩、旅游厕所、多语种标识标牌等设施。推进旅游监管精细化,开展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完善投诉统一受理与快速处置机制,做好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服务。深入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行动,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建成省文化馆新馆和省非遗馆
当前,基层群众对优质文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省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培育了“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服务品牌。下一步,我省将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建成省文化馆新馆和省非遗馆,新建6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立项,推动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建设。推动文化场馆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支持与旅游服务中心(驿站)一体建设。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方面,我省将出台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及服务清单,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优化“四馆一院”联盟机制,建立全省阅读推广项目资源库、全省群众文化活动节目库。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我省将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送戏“十百千万”计划,举办16场省级展演活动、100场市级展演活动、1500场县级展演活动,带动全省每年举办文化活动15000场以上。创新举办第十届中国农民歌会,打响安徽群众文化特色IP。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
与此同时,我省将加强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搭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扩大数字化文化服务供给总量。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重点开发一批云阅读、云展览、云演出等数字资源,为群众提供“云端”“指尖”服务。
打造四大主题乡村旅游集聚区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我省近年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累计接待3.7亿人次,增长7.7%;累计旅游花费3085.5亿元,增长10.9%;带动就业人口95.8万,富民效益显著提升。下一步,我省将聚焦文化赋能、业态创新、服务规范、品牌提升等重点,深入推进打造“皖美休闲旅游乡村”行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助力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目标。
据省文旅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探索“点状供地”模式,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打造皖西、皖中、皖南、皖北四大主题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集聚区。实施“微创意、微改造”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打造“一村一主题”特色村落。推动“皖美民宿”品牌升级,争创全国甲乙级民宿总数超过20家,培育“皖美金牌民宿”350家。开展皖浙民宿对标提升行动,促进皖南提质、皖北扩量,推动文物艺术品融入民宿场景。
另外,我省还将推出“乡村旅游+”融合项目,串联非遗、美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10条以上特色精品线路,培育“新场景+新体验”示范项目。创新“皖美好味道擂台赛”,推出“一食一村一宿”主题线路,线上线下评选“皖美乡味”TOP10,激活乡村文旅消费。
打造联程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随着过境免签240小时政策扩围至我省,2024年,全省入境旅游快速增长,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94.8%、124.1%。今年,我省将围绕实现入境旅游倍增目标,多角度塑造安徽文旅国际化形象,制作推出安徽入境游宣传片、攻略指南片、宣传折页,多语种安徽旅游地图,240小时过境免签服务手册等入境游宣传品。
同时高质量举办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联合举办RCEP成员国友城文旅合作对话会。参与“一带一路”文旅交流合作,支持黄山市等重点旅游城市申请加入丝绸之路城市旅游联盟。加强与长三角入境游头部旅行商合作,引导入境游客分流入皖。支持各市开展联合营销,加强游客互送。充分发挥安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川秀美的优势,建立国际旅游线路精品库,丰富旅游业态,打造联程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多文旅消费选择。在合肥、黄山机场及高铁站建立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为入境游客提供通讯、交通、文旅等方面服务。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打造“皖美支付 便利服务”品牌,更好满足境外游客消费需求。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