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气动冲孔夹具0.5mm误差范围精确到0.01mm;领衔轻卡车门智能包边夹具的设计制作,将车门包边厚度严格控制在工艺要求包边厚度4±0.1mm范围内;设计制作的“G1110顶盖气动冲孔模”解放了钻孔的工友们;设计制作的前风窗玻璃气动机械臂,不仅疏通了生产线瓶颈,还使得生产线单台生产周期缩短了39秒,同时减少了一名操作工……入行29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盛保柱以精益求精的初心,为国产汽车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盛保柱(中)带领工作室团队研究技术革新
追风少年带头钻研技术
1996年,年少时便用易拉罐做成天线的盛保柱进入江淮汽车公司,靠着一副副模具、夹具设计改良,助力公司产能增长。“大家一起设立制作了多少个创新项目,已经记不太清了,应该超过150项,涉及汽车全身,很多是智能研发制造。”盛保柱回忆。
2000年以来,江汽集团开展推进质量“双达标”(即实物质量达标和质量管理达标)工作,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在实物质量达标方面,建立标杆研究室,选取部分重点整车产品和重点零部件产品,瞄准国际标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在质量管理达标方面,依托与大众汽车的合资合作平台,深入学习优秀质量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2014年,江汽集团成立“盛保柱工模具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盛保柱带领下,团队用一次次创新为企业节约资金千万余元。“我们的项目来源于生产一线,把项目转化成成果,让员工减负,提高生产效率。”盛保柱介绍,“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件幸事”。
在盛保柱带队承担的出口伊朗、越南、俄罗斯等轻卡驾驶室总拼线的设计制作中,为提高提高制作效率和夹具质量,他通过自学、实践和创新改进,避免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使江汽集团出口的夹具都提前交付。交付后,盛保柱亲赴伊朗、越南、俄罗斯海外工厂进行夹具精心组装、调试等工作,整车全部达到技术要求,得到了外国厂商技术人员的认可,使江淮汽车海外品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也为江淮汽车品牌在海外传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做创新带头人
“创新就是多去现场、多观察,哪些不方便的地方,就是我应该创新的地方。”盛保柱这样理解创新。
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将焊夹具和冲孔模具进行融合设计,自主设计制作出后围、中地板冲焊一体化夹具、G1110顶盖气动自动冲孔模具、右置天线冲孔模、打码一体化等项目,使冲焊一体化概念在江淮汽车得到推广应用,为该公司产品质量稳定、产能释放、以及绿色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个人娴熟的技能,盛保柱带领团队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等活动。自主开展的《轻卡车门包边专机的设计制作》项目填补了行业类此项空白。他带领团队组织开展的车门同轴度提升项目,接近五十铃样车水准。为满足产能提升需求,盛保柱针对轻卡焊装线兼容产品不强、部分产品产能不足等瓶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中体线兼容、通用性改造,实现宽、中体驾驶室柔性共线生产,单班产能提升60台,解决了长期生产线不能同时兼顾各类产品、产能不足的难题,为江淮汽车的各生产线自主建设、改造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改进气动冲孔夹具,将原有0.5mm的误差范围精确到0.1mm;领衔轻卡车门智能包边夹具的设计制作,填补了行业空白;设计制作前风窗玻璃气动机械臂,使工友在搬运与安装重达17.89kg的玻璃时,得心应手……在江淮汽车的26年,盛保柱见证了企业的所有变化,工人们的汗流浃背与机器的火花四射,伴随着盛保柱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心系工友的他时刻都在思考着,怎样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在源头上为工人们省力。
一个人创新力量有限。“我们团队一起学习进步,我教他们技能和经验,他们教我软件使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然后形成合力出成果更好地为一线服务。”盛保柱介绍,工作室2014年12月即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他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机制建设和方法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有效提高了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
他的处处留心、步步积累,助力企业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他个人,也因坚持不懈的创新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机械系统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最美汽车人、安徽省江淮名匠、安徽省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也让外界看到了江淮汽车创新制造水平的不断精进。(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