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龄男婴频繁喷射状呕吐,在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后治愈出院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5-06 18:35:14

宝宝出生两周后就频繁喷射状呕吐,家人开始以为是吐奶,随后症状加重,伴有重度贫血等,在医院被确诊为患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近日,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2个月大的重症男婴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治愈其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目前,患儿已康复出院。

据了解,患儿豆豆(化名)出生2周后出现频繁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凝块。起初家长误以为是普通吐奶,未予重视。但随着症状加重,豆豆逐渐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拒奶、嗜睡等表现,家长紧急将其送往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

经检查,豆豆体重仅3公斤,低于出生体重,并伴有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及肾功能损害,病情危重,随即被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救治。

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确诊豆豆患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新生儿外科团队在麻醉科、PICU的配合下,先行纠正其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随后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患儿腹部切开3个约0.5厘米的小切口,精准切开肥厚的幽门肌层,恢复消化道通畅。术后,豆豆未再呕吐,喂养顺利,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左伟介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常见消化道畸形,发病率约为1/3000,男婴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出生后2-4周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乳凝块,并伴随体重不增或下降。

左伟强调,该病早期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家长若发现婴儿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通讯员 何晴晴 黄晔)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