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安徽艺术学院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5-09 19:43:20

从歙砚、徽墨、宣笔到纸笺加工技艺,从界首彩陶、木板年画到泾县油布伞……非遗承载民族千年记忆。 5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旅厅、省文联、团省委联合主办的全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安徽艺术学院举行。文艺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活动,并为高校师生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当天下午,在安徽艺术学院综合楼大厅内,12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带着各自的“绝技”摆开展位。歙砚、徽墨、纸笺加工技艺、宣笔、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界首木板年画、临淮泥塑、泾县油布伞、青阳农民画、庐州篆刻、庐州内画等非遗代表作品瞬间吸引了该校的师生。“这是真金手绘粉蜡笺,曾经被作为皇家御用纸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流沙笺’的制作技艺,最早起源于唐代……”纸笺加工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靖一边向同学们展示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一边同步介绍该技艺的传承发展。“纸笺加工技艺是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造纸工艺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其透露,纸笺规格大小不等,主要用于我国传统书写、绘画、装裱、装帧等。除了在现场展示纸笺实物,刘靖还指导同学们现场体验了粉蜡笺的制作过程。“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对纸笺加工技艺感兴趣,非常高兴。”

界首彩陶国家级传承人卢群山指导安徽艺术学院的学生秦世缘制作彩陶

界首彩陶国家级传承人卢群山已经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这样的活动非常好,不仅能让年轻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更为重要的是传承非遗。这些年轻人有文化有干劲,更适合传承非遗。”卢群山告诉记者,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我省界首市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虽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但界首三彩刻画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三彩画面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力求生动形象。比如,戏剧中的刀,道劲锋利;马,富有神韵;人,目光炯烟。人们也形象地把这一技艺称为‘刀马人’。”把“刀马人”绘制在花瓶、坛上,再配以界首特有的三彩釉进行烧制,形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工艺品。“这次能够亲眼看到非遗传承人的手艺,并进行体验,机会非常难得。”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秦世缘告诉记者,她所学的专业就是和“非遗”相关的,“通过现场的一系列活动,不但了解更多的非遗技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自己对所学的专业更有信心,今后将尽更大的努力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非遗工匠指导学生制墨

除了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活动,本次活动中的文艺小分队也与安徽艺术学院各相关二级学院联动,开展黄梅戏、书画、音乐、舞蹈等互动教学活动。同时艺术家们还参观了安徽艺术学院“艺术+思政”品牌项目,在传媒学院VR党建活动室观看思政实践成果。当晚,作为全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知名戏曲、歌舞、民乐演奏、杂技、曲艺艺术家还为安徽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据悉,本场演出汇集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丹红、孙娟,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庄云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等艺术名家。

界首木板年画省级传承人徐涛向学生们展示“绝活”

“全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办了很多场了,此番来到安徽艺术学院意义更深,因为这里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孙娟告诉记者,戏曲要有时代性,离不开年轻的观众群。“到高校来演出,可以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到戏曲艺术。通过‘零距离’的感受,应该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无独有偶,本场演出舞台总监、安徽省歌舞剧院演出管理中心主任周磊也表示,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对学生们的专业会有很大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演出的一大特点——互动性。学生们可以现场与获得梅花奖的老师互动,可以巢湖民歌的李家莲老师互动……这些都是日常学习可能无法实现的。所以,非常有意义。”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