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论坛上举行了成果发布会,发布了2025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第二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名单、太湖共保联治成果、新安江—千岛湖治理成果等。13年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显成效 ,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向23个省份、28个流域推广,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
三轮试点 是“水质全国最好”河流之一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新安江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率山主峰,东流安徽242.3公里,进入浙江116.7公里后注入千岛湖,借富春江、钱塘江,汇入东海。新安江出境水量70多亿立方米/年,是千岛湖68%以上的输入水源。
为保护千岛湖难得的优质水资源,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2012—2020年,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了三轮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两省共同出资注入生态补偿资金池,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补偿资金给上游的安徽,未达标准则给下游的浙江。
据统计,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一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中央累计补偿安徽18亿元,浙江累计补偿安徽19亿元,安徽省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偿资金19亿元,黄山市累计投入207.9亿元实施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施369个生态治理修复项目。
源头控制 “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
三轮试点结束后,皖浙两省达成延续执行第三轮协议的共识。
2023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并在合作标准、合作理念、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范围四个方面实现了提档升级。
新安江流域地区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首要位置,试点期间,黄山市累计退耕还林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实现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淳安县、建德市持续完善生态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分别为75.2%、74%,位居全国前列。
黄山市还实施河长制“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完成上游16条主要河道治理,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在新安江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建成65公里生态护岸。
新安江流域紧盯污染源头,创立农药集中配送模式、关闭搬迁124家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完成新安江流域90%以上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等,此外,客货船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8个,变“靠水吃水”为“养水兴业”。
为精准防控产业污源,还投入近60亿元打造循环经济园区,110多家企业迁入循环经济园区。
互利多赢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
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皖浙两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杭州市与黄山市上下游联合推出周三周四免费游黄山—千岛湖“名山名湖”黄金游线,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连续两年举办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推出8条黄金游线,并签署了互送客源协议。
黄山市挖掘古民居、古村落、徽剧、新安中医等文化遗产价值,打造徽州区西溪南等“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目前,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七成以上村庄、10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
利用优质资源,黄山市发展养老产业、特色农业以及新兴产业,2024年黄山市累计新签浙江地区投资项目103个、协议投资额13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协议投资额117亿元。
新安江流域撬动了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新安江作为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经验已在全国广泛推广,桂粤九洲江、赣闽东江、冀京潮白河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纷纷建立起来。
13年来,省界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64.5亿元,其山水林田湖草固碳作用将更大。
在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下,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山市相继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十大秀美之城”、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黄山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试点之初(2012年)的42.3%上升为59.1%,黄山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1208元、9161元提高到47739元、25037元。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