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与兰花、水仙、菊并称四雅,令我惊讶。后三者,都是仙姿玉质的花卉,而菖蒲却是平实低俗的——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记得幼时,青嫩的菖蒲棒,常被我们折来当零食细细啃着吃;等它颜色渐变,变成了一根根绛红的“迷你烤肠”,我们就会折来吹着玩儿,稍一用力,一大团绒毛洋洋洒洒飞出去,造出一种漫天飞雪的梦幻场景,我们跑啊、追啊,欢喜莫名。
少女时代,能帮家里做活了,我们常常背着篓子携了水盆,去村南的小河边洗衣。坐一块大石,踏两块小石,面前支一块平整石头当搓衣板,就这样匍匐着身子搓洗。这一坐,人简直就陷入了菖蒲的包围里。身边浅水处、沙滩湿地上甚至洗衣石的缝隙里,都摇曳着丛丛菖蒲,风来索索索,跟水声交织,跟人耳语。我倒没有多喜欢它,我喜的是野荷,香而且美!哪像它们,叶子直立狭长,尖头薄刃,有一种霸蛮的兵气。
它们真是霸道得很,挤满近处水域还不罢休,又一直挤向上游、下游和我们的身后。河风吹动,遍地菖蒲泛起水淋淋的绿,好似起伏不定,作势扑人。这一摇一扑,仿佛整个世界都动荡起来。
上大学时,学到屈原的《天问》《九歌》,总会联想起河边密密排开去的菖蒲。菖蒲,跟行文颇有密度、让人读得喘不上气的长诗华章,浑然一个意象。
菖蒲的叶和茎看起来阳刚凛然,其实挺柔韧的。五月端午拿它作剑镇宅,一定是取其“形似”;而实际的用途则取其“质柔”,比如用蒲叶做绳索,绑粽子。语文课上读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铿锵自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默然点头,熟知菖蒲的我认为,刘姑娘是个踏实端正的女子,菖蒲果如她所言,柔韧如丝。拿来和磐石匹配,自是情比金坚。
菖蒲可编席、编篮、编扇、编草帘、编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苏曼殊有诗: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这蒲团,是与佛结缘的菖蒲了。
南方人还用来编蒲鞋和蓑衣。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浑身散发着植物的清气,跟雨味交融,缓缓从雨中走过,雨点打在身上又滑落下去。这穿蓑戴笠的情趣,有一种湿润的大野气息,很让人生发一些诗意联想。
这就是菖蒲的“雅”处了?菖蒲是如何雅起来的呢?定有渊源的吧。《吕氏春秋》记载:“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看,菖蒲生发于冬至后57天,那时正是雨水节令前夕。领风气之先的菖蒲,便被尊为“先生”,读书人谁不崇拜先生?况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清趣,这又是雅品之一。至于苏轼欣赏菖蒲,是因其“苍然于几案间”,且能“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为养好菖蒲,苏轼会趁闲跑去拣碎石,“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这书案风雅真真坐实了。
我是烟火中人,却也喜欢菖蒲的清气。未来几年,若能在山间筑一小院,定要绕墙开一道小渠,渠底满铺碎石子;渠上架一弯小桥,尽头立一轮水车,水边植菖蒲芦苇,动静映衬,养眼养心;再临水修畦,种几窝葫芦丝瓜和扁豆,勤做打点,摘瓜做菜,养一个清美好身体。
那丛丛菖蒲,权做这一弯流水的绿腮阔眉吧。(米丽宏)
【橙美文】清雅菖蒲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6-09 08:15:36
菖蒲与兰花、水仙、菊并称四雅,令我惊讶。后三者,都是仙姿玉质的花卉,而菖蒲却是平实低俗的——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记得幼时,青嫩的菖蒲棒,常被我们折来当零食细细啃着吃;等它颜色渐变,变成了一根根绛红的“迷你烤肠”,我们就会折来吹着玩儿,稍一用力,一大团绒毛洋洋洒洒飞出去,造出一种漫天飞雪的梦幻场景,我们跑啊、追啊,欢喜莫名。
少女时代,能帮家里做活了,我们常常背着篓子携了水盆,去村南的小河边洗衣。坐一块大石,踏两块小石,面前支一块平整石头当搓衣板,就这样匍匐着身子搓洗。这一坐,人简直就陷入了菖蒲的包围里。身边浅水处、沙滩湿地上甚至洗衣石的缝隙里,都摇曳着丛丛菖蒲,风来索索索,跟水声交织,跟人耳语。我倒没有多喜欢它,我喜的是野荷,香而且美!哪像它们,叶子直立狭长,尖头薄刃,有一种霸蛮的兵气。
它们真是霸道得很,挤满近处水域还不罢休,又一直挤向上游、下游和我们的身后。河风吹动,遍地菖蒲泛起水淋淋的绿,好似起伏不定,作势扑人。这一摇一扑,仿佛整个世界都动荡起来。
上大学时,学到屈原的《天问》《九歌》,总会联想起河边密密排开去的菖蒲。菖蒲,跟行文颇有密度、让人读得喘不上气的长诗华章,浑然一个意象。
菖蒲的叶和茎看起来阳刚凛然,其实挺柔韧的。五月端午拿它作剑镇宅,一定是取其“形似”;而实际的用途则取其“质柔”,比如用蒲叶做绳索,绑粽子。语文课上读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铿锵自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默然点头,熟知菖蒲的我认为,刘姑娘是个踏实端正的女子,菖蒲果如她所言,柔韧如丝。拿来和磐石匹配,自是情比金坚。
菖蒲可编席、编篮、编扇、编草帘、编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苏曼殊有诗: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这蒲团,是与佛结缘的菖蒲了。
南方人还用来编蒲鞋和蓑衣。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浑身散发着植物的清气,跟雨味交融,缓缓从雨中走过,雨点打在身上又滑落下去。这穿蓑戴笠的情趣,有一种湿润的大野气息,很让人生发一些诗意联想。
这就是菖蒲的“雅”处了?菖蒲是如何雅起来的呢?定有渊源的吧。《吕氏春秋》记载:“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看,菖蒲生发于冬至后57天,那时正是雨水节令前夕。领风气之先的菖蒲,便被尊为“先生”,读书人谁不崇拜先生?况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清趣,这又是雅品之一。至于苏轼欣赏菖蒲,是因其“苍然于几案间”,且能“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为养好菖蒲,苏轼会趁闲跑去拣碎石,“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这书案风雅真真坐实了。
我是烟火中人,却也喜欢菖蒲的清气。未来几年,若能在山间筑一小院,定要绕墙开一道小渠,渠底满铺碎石子;渠上架一弯小桥,尽头立一轮水车,水边植菖蒲芦苇,动静映衬,养眼养心;再临水修畦,种几窝葫芦丝瓜和扁豆,勤做打点,摘瓜做菜,养一个清美好身体。
那丛丛菖蒲,权做这一弯流水的绿腮阔眉吧。(米丽宏)
菖蒲与兰花、水仙、菊并称四雅,令我惊讶。后三者,都是仙姿玉质的花卉,而菖蒲却是平实低俗的——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记得幼时,青嫩的菖蒲棒,常被我们折来当零食细细啃着吃;等它颜色渐变,变成了一根根绛红的“迷你烤肠”,我们就会折来吹着玩儿,稍一用力,一大团绒毛洋洋洒洒飞出去,造出一种漫天飞雪的梦幻场景,我们跑啊、追啊,欢喜莫名。少女时代,能帮家里做活了,我们常常背着篓子携了水盆,去村南的小河边洗衣。坐一块大石,踏两块小石,面前支一块平整石头当搓衣板,就这样匍匐着身子搓洗。这一坐,人简直就陷入了菖蒲的包围里。身边浅水处、沙滩湿地上甚至洗衣石的缝隙里,都摇曳着丛丛菖蒲,风来索索索,跟水声交织,跟人耳语。我倒没有多喜欢它,我喜的是野荷,香而且美!哪像它们,叶子直立狭长,尖头薄刃,有一种霸蛮的兵气。它们真是霸道得很,挤满近处水域还不罢休,又一直挤向上游、下游和我们的身后。河风吹动,遍地菖蒲泛起水淋淋的绿,好似起伏不定,作势扑人。这一摇一扑,仿佛整个世界都动荡起来。上大学时,学到屈原的《天问》《九歌》,总会联想起河边密密排开去的菖蒲。菖蒲,跟行文颇有密度、让人读得喘不上气的长诗华章,浑然一个意象。菖蒲的叶和茎看起来阳刚凛然,其实挺柔韧的。五月端午拿它作剑镇宅,一定是取其“形似”;而实际的用途则取其“质柔”,比如用蒲叶做绳索,绑粽子。语文课上读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铿锵自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默然点头,熟知菖蒲的我认为,刘姑娘是个踏实端正的女子,菖蒲果如她所言,柔韧如丝。拿来和磐石匹配,自是情比金坚。菖蒲可编席、编篮、编扇、编草帘、编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苏曼殊有诗: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这蒲团,是与佛结缘的菖蒲了。南方人还用来编蒲鞋和蓑衣。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浑身散发着植物的清气,跟雨味交融,缓缓从雨中走过,雨点打在身上又滑落下去。这穿蓑戴笠的情趣,有一种湿润的大野气息,很让人生发一些诗意联想。这就是菖蒲的“雅”处了?菖蒲是如何雅起来的呢?定有渊源的吧。《吕氏春秋》记载:“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看,菖蒲生发于冬至后57天,那时正是雨水节令前夕。领风气之先的菖蒲,便被尊为“先生”,读书人谁不崇拜先生?况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清趣,这又是雅品之一。至于苏轼欣赏菖蒲,是因其“苍然于几案间”,且能“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为养好菖蒲,苏轼会趁闲跑去拣碎石,“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这书案风雅真真坐实了。我是烟火中人,却也喜欢菖蒲的清气。未来几年,若能在山间筑一小院,定要绕墙开一道小渠,渠底满铺碎石子;渠上架一弯小桥,尽头立一轮水车,水边植菖蒲芦苇,动静映衬,养眼养心;再临水修畦,种几窝葫芦丝瓜和扁豆,勤做打点,摘瓜做菜,养一个清美好身体。那丛丛菖蒲,权做这一弯流水的绿腮阔眉吧。(米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