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更加纯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跟人类的心灵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是音乐享有无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抚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与虚空沟通——清简苍茫,似于空中,丝丝缕缕,清泠虚净。那缥缥缈缈的声音,与茶的香气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体,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阴影。
古琴还有“十四宜谈”:“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开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古琴宜谈之场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与茶,有相通之处,都是与天地自然相融的结果,琴有古风,茶有别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茶,则是前世、今生、来世的统一——若以茶类来比喻,普洱是前世,绿茶是今生,红茶是未来,茶的蜕变,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轮回,完成宿命的演义。人抚琴或呷茶,其实是融汇和抒发不平之气——琴是因不平而鸣,茶是因沉郁而求当下。
姿态亦相似。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几案,或置于膝上,呈现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坐姿。无须扭捏俯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派淡定自然,与茶饮相同。
抚琴,更像是捕风——风在声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齿之香。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松林。香烟袅娜散,抚琴忆中和。”这一首诗,是我写的。也不是写,一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剑胆琴心茶别意,那种带有某种玄妙意象的诗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
喝茶时想:古典社会,因为理性和科学精神不足,若没有好的“三观”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传统社会,理性和逻辑缺乏,经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屡屡自说聪明,以为无限广大神秘皆可以预知,实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网上看见有人别出心裁诠释“白茶”,以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阴脉,路径是肺经,而以“阴阳五行”观点,肺在五行上属金,属白,所以称之为“白茶”。如此强词夺理,实在是生硬艰涩、胡说八道、不知害臊。
成语“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将意义简单化、概念化了。人在这世界上,本质上总会陷入三种局面:无知识和力量时,被人欺;有知识和力量时,欺人;若不知广大和渺小,无觉悟和明白时,自欺。
茶有“魅”,如光泽、颜料、形容词;也如神话、故事、寓言。历史从中世纪进入现代化,有很多东西要“去魅”,比如说旧医也好、武术也好,因为行进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落入,必须擦拭,若“医武不仁”,肯定会后患无穷。
去魅,重点是理性精神、科学态度。茶道,偏向于艺术,属于模糊的、主观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学的,虽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仪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静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虚玄,又何必机械看待呢?
茶,唐煎、宋点、明淹,即唐朝以煎茶为主,宋朝以点茶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为主。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内的审美,有一个简约和洁净的变化?究其内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读书人洁净和清简审美的引导。宋元之时,受理学的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广渺而浩大,整体基调是无畏和自由。从两朝山水画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灵的画面,担负着苍茫的宇宙意识,充溢着“物我两忘”的梦幻之光,也寄寓了人类对于万事万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中国艺术哲学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浩渺转为狭隘,由空灵转为实用,由简洁转为繁复;由幽静、抽象的哲学沉思转入现实的享乐。虽然“阳明心学”对于人自身有着解放束缚的意义,可是几番起落之后,终究归于沉寂,没有在社会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诗人、画师和艺术家之中得以表现。
从艺术上来看,明之后的艺术,不论是绘画、书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内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汉唐那种磅礴、大气、飞扬、雄浑的气象,已让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绪、小感受。自魏晋时代起的“气韵生动”,变成了笔墨技巧;而宋元时深邃、苍茫的宇宙意识,只留下小小几圈趣味性的涟漪。这种越来越简略的风格,虽然有某种高妙的灵魂,不过从整体上来说,似乎还是创造性的缺失,以及种族元气的不足。
感觉本身,是既准确,也不准确。不过却可以比,可以兴。明代散茶盛行,瀹饮法的流行,使得饮茶方式简化, 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事发展到明朝,已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完全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转变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状态,以深刻的通感来感悟,既可以说是洁净和清简,也可以说是怯懦和害怕。
(赵焰)
【橙美文】茶的比兴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6-09 08:16:47
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更加纯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跟人类的心灵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是音乐享有无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抚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与虚空沟通——清简苍茫,似于空中,丝丝缕缕,清泠虚净。那缥缥缈缈的声音,与茶的香气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体,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阴影。
古琴还有“十四宜谈”:“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开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古琴宜谈之场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与茶,有相通之处,都是与天地自然相融的结果,琴有古风,茶有别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茶,则是前世、今生、来世的统一——若以茶类来比喻,普洱是前世,绿茶是今生,红茶是未来,茶的蜕变,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轮回,完成宿命的演义。人抚琴或呷茶,其实是融汇和抒发不平之气——琴是因不平而鸣,茶是因沉郁而求当下。
姿态亦相似。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几案,或置于膝上,呈现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坐姿。无须扭捏俯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派淡定自然,与茶饮相同。
抚琴,更像是捕风——风在声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齿之香。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松林。香烟袅娜散,抚琴忆中和。”这一首诗,是我写的。也不是写,一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剑胆琴心茶别意,那种带有某种玄妙意象的诗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
喝茶时想:古典社会,因为理性和科学精神不足,若没有好的“三观”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传统社会,理性和逻辑缺乏,经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屡屡自说聪明,以为无限广大神秘皆可以预知,实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网上看见有人别出心裁诠释“白茶”,以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阴脉,路径是肺经,而以“阴阳五行”观点,肺在五行上属金,属白,所以称之为“白茶”。如此强词夺理,实在是生硬艰涩、胡说八道、不知害臊。
成语“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将意义简单化、概念化了。人在这世界上,本质上总会陷入三种局面:无知识和力量时,被人欺;有知识和力量时,欺人;若不知广大和渺小,无觉悟和明白时,自欺。
茶有“魅”,如光泽、颜料、形容词;也如神话、故事、寓言。历史从中世纪进入现代化,有很多东西要“去魅”,比如说旧医也好、武术也好,因为行进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落入,必须擦拭,若“医武不仁”,肯定会后患无穷。
去魅,重点是理性精神、科学态度。茶道,偏向于艺术,属于模糊的、主观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学的,虽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仪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静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虚玄,又何必机械看待呢?
茶,唐煎、宋点、明淹,即唐朝以煎茶为主,宋朝以点茶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为主。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内的审美,有一个简约和洁净的变化?究其内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读书人洁净和清简审美的引导。宋元之时,受理学的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广渺而浩大,整体基调是无畏和自由。从两朝山水画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灵的画面,担负着苍茫的宇宙意识,充溢着“物我两忘”的梦幻之光,也寄寓了人类对于万事万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中国艺术哲学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浩渺转为狭隘,由空灵转为实用,由简洁转为繁复;由幽静、抽象的哲学沉思转入现实的享乐。虽然“阳明心学”对于人自身有着解放束缚的意义,可是几番起落之后,终究归于沉寂,没有在社会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诗人、画师和艺术家之中得以表现。
从艺术上来看,明之后的艺术,不论是绘画、书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内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汉唐那种磅礴、大气、飞扬、雄浑的气象,已让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绪、小感受。自魏晋时代起的“气韵生动”,变成了笔墨技巧;而宋元时深邃、苍茫的宇宙意识,只留下小小几圈趣味性的涟漪。这种越来越简略的风格,虽然有某种高妙的灵魂,不过从整体上来说,似乎还是创造性的缺失,以及种族元气的不足。
感觉本身,是既准确,也不准确。不过却可以比,可以兴。明代散茶盛行,瀹饮法的流行,使得饮茶方式简化, 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事发展到明朝,已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完全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转变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状态,以深刻的通感来感悟,既可以说是洁净和清简,也可以说是怯懦和害怕。
(赵焰)
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更加纯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跟人类的心灵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是音乐享有无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抚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与虚空沟通——清简苍茫,似于空中,丝丝缕缕,清泠虚净。那缥缥缈缈的声音,与茶的香气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体,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阴影。古琴还有“十四宜谈”:“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开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古琴宜谈之场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与茶,有相通之处,都是与天地自然相融的结果,琴有古风,茶有别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茶,则是前世、今生、来世的统一——若以茶类来比喻,普洱是前世,绿茶是今生,红茶是未来,茶的蜕变,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轮回,完成宿命的演义。人抚琴或呷茶,其实是融汇和抒发不平之气——琴是因不平而鸣,茶是因沉郁而求当下。姿态亦相似。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几案,或置于膝上,呈现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坐姿。无须扭捏俯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派淡定自然,与茶饮相同。抚琴,更像是捕风——风在声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齿之香。“月出鸟栖尽,寂然坐松林。香烟袅娜散,抚琴忆中和。”这一首诗,是我写的。也不是写,一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剑胆琴心茶别意,那种带有某种玄妙意象的诗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喝茶时想:古典社会,因为理性和科学精神不足,若没有好的“三观”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传统社会,理性和逻辑缺乏,经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屡屡自说聪明,以为无限广大神秘皆可以预知,实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网上看见有人别出心裁诠释“白茶”,以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阴脉,路径是肺经,而以“阴阳五行”观点,肺在五行上属金,属白,所以称之为“白茶”。如此强词夺理,实在是生硬艰涩、胡说八道、不知害臊。成语“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将意义简单化、概念化了。人在这世界上,本质上总会陷入三种局面:无知识和力量时,被人欺;有知识和力量时,欺人;若不知广大和渺小,无觉悟和明白时,自欺。茶有“魅”,如光泽、颜料、形容词;也如神话、故事、寓言。历史从中世纪进入现代化,有很多东西要“去魅”,比如说旧医也好、武术也好,因为行进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落入,必须擦拭,若“医武不仁”,肯定会后患无穷。去魅,重点是理性精神、科学态度。茶道,偏向于艺术,属于模糊的、主观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学的,虽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仪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静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虚玄,又何必机械看待呢?茶,唐煎、宋点、明淹,即唐朝以煎茶为主,宋朝以点茶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为主。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内的审美,有一个简约和洁净的变化?究其内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读书人洁净和清简审美的引导。宋元之时,受理学的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广渺而浩大,整体基调是无畏和自由。从两朝山水画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灵的画面,担负着苍茫的宇宙意识,充溢着“物我两忘”的梦幻之光,也寄寓了人类对于万事万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中国艺术哲学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浩渺转为狭隘,由空灵转为实用,由简洁转为繁复;由幽静、抽象的哲学沉思转入现实的享乐。虽然“阳明心学”对于人自身有着解放束缚的意义,可是几番起落之后,终究归于沉寂,没有在社会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诗人、画师和艺术家之中得以表现。从艺术上来看,明之后的艺术,不论是绘画、书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内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汉唐那种磅礴、大气、飞扬、雄浑的气象,已让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绪、小感受。自魏晋时代起的“气韵生动”,变成了笔墨技巧;而宋元时深邃、苍茫的宇宙意识,只留下小小几圈趣味性的涟漪。这种越来越简略的风格,虽然有某种高妙的灵魂,不过从整体上来说,似乎还是创造性的缺失,以及种族元气的不足。感觉本身,是既准确,也不准确。不过却可以比,可以兴。明代散茶盛行,瀹饮法的流行,使得饮茶方式简化,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事发展到明朝,已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完全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转变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状态,以深刻的通感来感悟,既可以说是洁净和清简,也可以说是怯懦和害怕。(赵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