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回忆高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6-09 08:12:08

高考一时,学习一生

□小麦

又一年的高考来临。六月初,天气适宜,栀子、玉兰平添半城香气,真是好时节呀。与朋友开玩笑说,高考是双子座哦,双子座的特征是聪明,倒正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内涵。我当年高考是在1993年,七月的七八九号,是巨蟹座呀。

我那巨蟹座的高考平淡无奇,没有给我格外耀眼的成绩。在考前就有心理准备,对于我这种非考试型选手,绝无可能突然考好,唯一感到意外的是,我的语文分数居然也不高,这让本来就很凄惨的总分雪上加霜。

我高中上的来安一中,是集合了各乡镇最优秀人才的全县最高学府。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最直接途径。我的同学们不止是聪明,更是勤奋,每个人的课桌被各类书铺得高高的。我回头想和他们说点啥,都得越过书本,等他们从书里抬起头来。

和他们相比,我的自由散漫显得太离经叛道。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上大学,我的数学稀烂,而且数学是说不会就真的不会的,家里也找老师给我补过课,但补过的英语、数学、物理没有一样有效果(我现在看到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课外班,总是报之一笑:瞎花钱)。

数学差到没法面对,每周二下午数学考试,我只能叛逃。生病的理由用过,还真有同学上门来看我。还曾借口说头发长要洗,干不了就不去了。我爸买了一只电吹风回来。避无可避的情况下,我不能呆在家里,就只有跑出去。

没逃过学的人一定不知道,其实逃学压力也很大,没有地方可去,其实很彷徨,不能在城里乱晃,到处是父母的同事或家里亲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后来,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城外水库,面对渺渺一方水,安心呆一下午。我把带来的书看完,把零食吃完,再骑车回家,时间正好差不多。不去上学,但高考的压力仍然在。我反复想,我以后做什么呢,虽然说大不了扫大街,但那只是对父母的负气之话。我喜欢看书,喜欢写作,以后能不能写作为生呢,当个记者?写字为生?当时就是这么简单的打算,并没想到,爱好最好不要成为职业,而且人是被性格和环境所塑造的,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不是可以预期的。

高考三天,没太多印象。对我来说,就是中学阶段彻底落幕了。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叫上两个同学上我家,把所有课本、试卷、参考资料,统统打包抬去卖了。与父母说,我决不补习,死也不补,就是再补十年也不会考上的。

没考上,也有学上,是托国家政策调整的福祉。从我们上一届起,大学已有自费或委培。那个秋天,刚满十八岁的我来到合肥,读了两年自费大专。

事实上,读了大学和找到工作并无直接联系,不分配,家里没关系的话,想得到个体面工作几乎不可能。我在合肥找了几个月没有结果,还是回到家乡。我的第一个工作,落实在县酒厂。我成了一个化验员,三班倒。但从这第一个落点到下一个起点,中间不到一年,凭借一个工作机会,又回到合肥,开始肥漂。

肥漂的日子当然是动荡的,肯定比不得分配到稳定单位的好学校毕业的同学,但我得感谢那些经历,艰苦而丰富。我在那么多年里,接触了很多行业,认识很多朋友,也积攒了工作经验。当2001年进入外企时,学历已经成为最不重要的环节,我的履历让公司很高兴,而且我确实没让他们失望,为公司贡献了曾经行业内全球最大订单,后来成了安徽片区主管。

现在高考比我们当年更容易,只要上了高中,就一定有个学校可以去读。但现在高考比以前更紧张了,更重视了,家长们太卷了,孩子们太累了,而学历的红利应该已经快没有了。

想对参加高考的年轻人说,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纷繁复杂,人生这么长,要翻越一道又一道关隘,当你站在未来想想,这个高考其实是最容易面对的一关呢。高考是一时,学习是一生,你的性格和爱好会带你到达你最终想去的地方。

加油!

幸好是个梦

□花菜

高考结束后十多年,我还会做一个梦。梦境总是在高考考场里,数学试卷发下来,全都不会,慌乱悔恨,如临末日。挣扎着醒来,松了一大口气,幸好是个梦,仿佛劫后余生。

人生前半段,高中三年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具备坚韧不拔、勤奋踏实等一系列优秀品质。那时年纪小,看不见广大的世界,人生仿佛只有一条路——考大学。对一个智力平平的小孩来说,高三就是永远写不完的试卷,背不完的书,还有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出来的数学题。在数学最后几道大题面前,人简直卑微。

高三最后一学期,学校只休息周日下午半天。那时候没有辅导班,爸爸找了要好的同事,请她先生给我补习。至今都感激那位头发稀疏的老师,聪明绝顶,要不是他,我数学怕是永远考不及格,也考不上大学。因为要补习,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也没有了,连轴转奋战了几个月,一句没抱怨过,满心想的是多考一分也是好的。永远睡不够,有时上课会睡着,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困,课间教室里睡倒一片。听说今天的高三也还是这样,为梦想拼搏总是辛苦的吧。

二十五年前的高考还是七月,夏天最热的时候。平时上学骑自行车,那天我爸说要送我去。送考也就是骑车同去,我说不用,他也没坚持。像往常上学一样,自己骑车去骑车回,第一天考完才知道,我爸一直骑车悄悄跟在我后面。

高考第一天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第一场语文,上楼梯到二楼时,左脚凉鞋鞋带断了,再往上走,右脚的也断了。我跟我们班学霸一个考场,学霸不仅聪明,情商也高,马上说:“否极泰来,你今天一定能考好。”真是个好姑娘,后来听说她考上了人民大学。

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估完分,我觉得自己是考不上大学了。没想到查分后发现居然比预估多了几十分,好歹过了本科线,简直漫卷诗书喜欲狂。我妈以前经常提起一件事,她在单位值班的时候,有个年轻小伙借办公电话,打给家里人,说自己考上了合工大,言语里羡慕不已。我查分那天,她上夜班,我爸一个电话打过去,她也成了同事们羡慕的人,接了电话兴匆匆赶回家。那时还没那么卷,过了线就皆大欢喜,不像今天,没考上“双一流”家长都很谦虚低调,说孩子考的不太好。

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工作,人生好像按下加速键,时间走得越来越快。工作原因,几乎每年高考总会出现在考场门口,快二十年了。考场里的考生年年不同,考场外的家长年年不同,高考改革改了几轮,但作为旁观者,觉得高考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量几乎没什么变化:全社会高度重视,家长满怀期待,考生奋斗三年等着最后一搏。

实习那年,第一次跑高考,合肥长江路老一中考点,考试开始后,考点外一辆电动车报警器忽然响了。考场大门距离考场教室有一段距离,但家长群一下子都站起来了。几个家长上前,弄了半天还是响,把电动车抬起来搬走了,搬得远远的。英语考试不能迟到,有一年就有一个小孩迟到了,家长在门口哀求、吵闹、崩溃,也没有用,这一科的成绩是没有了。周围一众家长跟着同情,又悄悄嘀咕:高考这么重要怎么能让孩子迟到呢?去年考场外,三个外地来的姑娘跑错考场,真正的考场还在十几公里外。考点内外,大家经验丰富,训练有素,警车马上到位,送姑娘们去考场。

每一年高考结束,考点外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不管考的怎样,人生都暂时过了一大关,连考点外严肃的警察那时都是笑眯眯的。站在人群里,我经常恍惚,觉得自己也考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然后又想起,我的高考早就结束了,明天还得上班。

前年,在考点外等着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隔离栏外除了等候的家长,还有很多拖着行李箱的学生。那是高二的学生。这一天的高考结束,他们就是考生了。铃声响起,当年的考生说着笑着走出考场,新一届的考生拖着行李箱逆行返校,与欢乐的人群擦肩。又一年的高考开始了。

不卷的高考

□陈卫华

我一直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当然,我的习惯决定了我养成的好习惯不多。

比如回忆一件事,对于写日记的人来说,就是把日记本翻开,重读一遍当年的记录即可。自己给自己当太史,过往的大事乃至起居,皆有白纸黑字作证,自己想对自己赖都没办法。每次翻开,往事不是仿佛浮现在眼前,而是切切实实写在眼前。

回忆高考这样的大事,我确实记得:当时是7月考试,7日、8日、9日三天。现在6月的考试日期只是向前平移了一个月而已。

我是在1993年和1994年两次参加高考。是的,这么重要又有意义的事,只参加一次肯定比较亏,你看马云和俞敏洪就比我精明,参加了三次。我离他们的成功可能就是差了一次高考。

当时文科考六门:语数英政史地,每科考半天,其中语数各120分,其他100分,总分640;理科考七门:语数英政物化生,化生都在最后一天下午考,其他每科考半天,其中语数各120分,生物70分,其他100分,总分710分。

1995年,安徽的高考模式就改成3+2了。只参加两次高考的责任也不是全在我方,还包括我熟悉的模式“绝版”了。

我就读的高中是石塘中学高中部。当时县与乡之间还有一级区级政府,石塘中学就设在石塘区政府所在的石塘集上。我老家在农村,勉强算是乡政府的郊区,上初中打进了乡政府中心区,上高中又打进了区政府中心区,感觉人生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高考的考场在县城,三天高考,等于名正言顺大张旗鼓打进县城,虽然时间短了点,但还是在往前进。而且,家里给钱解决吃饭问题,在县城读书的同学将租住的房子借我同住,更加开心。这三天,对我来说一直沉浸在旅游的轻松、与同学聚会的快乐中,没时间去体会大考的紧张。

由于高中三年主要在混日子,到高三连上课都很少去了。1993年的高考,我知道肯定考不上。只记得,数学填空题的答案是随机填0、1,地理填空题是看到什么江就填长江,看到什么河就填黄河。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选择题,因为不用绞尽脑汁编造,随手一勾一涂即可。可惜的是,那时还没掌握“三长一短选短,三短一长选长,两长两短选B,参差不齐选D”的绝技,连简单粗暴的“全选C”都没掌握。我的办法跟“三长一短选短”恰好相反,如果是三长一短,我首先排除一短,然后在三长里面再找两个最相似的选项,在这两个最相似选项里随便挑一个。我的想法是,出选择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验学霸,有限的答案要尽量增加迷惑项,所以正确选项必须跟间谍一样,以最普通的样子混在人群中,特点鲜明的不适合干这个。

就这么考下来,考了351分,其中语文90多分。印象中当年的高中专录取线是420多。分数出来后我很激动,因为一算我也就差了70多分啊,努力一下,这70分还是容易赶上的。不说别的,光是把历史、地理背一背,这两科都考到及格分,总分就能提个50分左右。

人在看到成功的希望时,爆发出来的潜力是惊人的,拿到分后的暑假,我就开始背书了,数学和英语也开始认真学起来。

1994年的高考,我知道肯定能考上,只是没想到自己能考那么好,没有一个人想到过。

两次高考,我都是最早交卷的那批考生。第一年因为啥都不会,可以更早,但是怕被考场外等待的家长看穿,为了面子才特意等到时间差不多出去的。

后来就是填志愿了,当时还是估分填志愿。老师给我们的唯一指导就是:志愿一定要填完,千万不要估了分觉得自己能上大专,高中专就不填了。另外,专业志愿填完后一定要填上服从,防止没学上。

那时候的农村娃,只要有学上就满足了。对于一个垫底的区级高中的老师来说,教过的学生能考走也就满足了。

当年的高考,是真的不卷啊。

每个考生都是英雄

□聂顺荣

六月的风掀开日历,千万张年轻面孔在晨光中舒展。每一个坐在考场上握笔的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站在考场门口的少年,校服第二颗纽扣松着,露出微微起伏的锁骨。他的准考证被手指攥出褶皱,却在踏入校门瞬间,仰头将忐忑咽回肚里。

考场上的每一支笔,都在描绘不同的星辰大海。有的考生运笔如飞,仿佛在与时间赛跑;有的考生停停写写,在草稿纸上画下无数箭头;有的考生盯着作文题出神,阳光在睫毛上织出金色的网。他们或许不知道,此刻认真思考的模样,比任何答案都更值得被铭记。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只要朝着绿洲的方向前行,每一步都算数。曾见过复读生在考场外深呼吸的侧脸,见过带伤赴考的女生用左手答题的倔强,这些不轻易言弃的瞬间,都是生命最动人的英雄史诗。

英雄的定义从来不是单一的。航天员聂海胜曾在高考落榜后当过工人,但他最终通过招飞考试飞向太空;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奔波送餐的间隙背诵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夺冠。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考场从不止于一张试卷。高考场上的每一个考生,无论结果如何,都已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社会为高考搭建的“护航线”,是对英雄们最朴素的致敬。交警在烈日下指挥交通的背影,社区工作者为考生静音巡逻的足迹,父母在考场外撑伞守望的身影,都在无声诉说同一个信念:每一个为梦想拼尽全力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曾在新闻中看到,某考点为视障考生准备了盲文试卷和专门的监考老师;暴雨中的城市,出租车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这些温暖细节,让高考不仅是一场个人的战斗,更成为整个社会共同书写的英雄叙事。

当收卷铃声响起,笔与试卷分离的瞬间,有人舒展眉头,有人轻轻叹息。走出考场的他们,脚步都比来时更轻盈——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那些在凌晨三点背过的单词,在台灯下解出的难题,在操场跑道上挥洒的汗水,都已化作骨血,成为面对未来的底气。就像破茧的蝴蝶,不必计较翅膀是否完美,能在阳光下振翅的那一刻,便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暮色浸染教学楼时,考生们三三两两走出校门。有人笑着拥抱父母,有人和同学击掌相约,有人回头望向考场的方向,目光里有释然,有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不舍。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此刻的背影有多动人——那是历经磨砺后的从容,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笃定。在人生的长路上,高考只是其中一站,但那些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日子,早已在他们的生命里刻下深深的辙印。

土耳其诗人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而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或许还会记得那个夏天的自己——眼睛里闪烁着星光,胸膛里跳动着火焰,手中紧握着笔,像是握着整个世界的希望。这样的你,这样的每一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英雄。

风会吹散考场外的标语,雨会冲刷掉倒计时的粉笔字,但那些在青春里燃烧过的日子,那些为理想拼尽全力的瞬间,永远不会褪色。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记住:当你坐在考场上动笔的那一刻,就已经赢过了昨天的自己。无论结果如何,你早已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从不问终点有多远,只问自己是否勇敢迈出每一步。

愿你带着少年的热血与勇气,在人生的征途上,永远向前,永远闪耀。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