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采访结束记者准备离开时,98岁的安徽利辛抗战老兵李守良用坚定而有力的声音唱起这首军歌《我是一个兵》。他叮嘱记者:“你们一定要多唱,也要教别人唱,让更多的人唱这首歌,别不记得了!”
一团泥止咳的故事
在我省利辛县胡集镇李圩村,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守良虽然对许多往事逐渐模糊,但1943年毅然投身抗日队伍的经历,是他这辈子最深刻的故事。
李守良幼年命运坎坷,父亲客死他乡后,他认父亲的老板为义父,在当时的嘉山县(今明光市)放牛。新四军在嘉山县附近活动,李守良常目睹这支队伍的身影。一次放牛途中,他偶遇两名新四军战士,此后便主动为他们送饭。他被新四军“打鬼子、保家卫国”的使命所感召,毅然加入队伍,成为一名通讯兵。
加入部队后,李守良跟随队伍在山里开展游击战。一次深夜站岗时,敌人突然上山,他与一位老兵迅速躲进了水沟边。敌人反复搜山,他们趴在原地整整一天,饿了就吃炒米充饥。
“敌人来回搜山,我们趴在那不能动了,趴了一天。我想咳嗽时,老兵就教我挖一团泥放进嘴里,说这样管用。”李守良说,后来因为他们和队伍走散了,老兵就让他待在一个石头缝里,老兵自己出去找队伍,“结果他这一走就没有消息了,再也没有回来,不知后来是死是活。”
李守良独自在石头缝里躲了几天,幸得一户村民相助,村民让家里的小姑娘为他送饭,有时候小姑娘没来送饭,他就去找野果子山里红吃,填填肚子。一天,小姑娘上山来,说新四军队伍来了。“到了村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是我们侦察连的宛连长。我跟着宛连长走了,三天后找到了我们队伍,指导员见到我,一把把我抱了起来。”
拼刺刀伤疤是镌刻在指尖的铁血荣光
李守良在山里打游击的日子里,多次与日军激烈交锋,左手食指上那道清晰的刀疤,便是他英勇战斗的见证。尽管年少,但李守良凭借灵活的身手和在部队学到的战斗技巧,尤其是拼刺刀的本领,在战场上毫不畏惧。
在一场敌众我寡的遭遇战中,李守良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他凭借灵巧的拼刺刀技巧,连续放倒两名鬼子。然而,长时间的战斗让他耗尽体力,在与第三名鬼子拼杀时,鬼子的刺刀卡住他的枪杆,又顺势挑伤了他的手指。尽管战斗已过去80多年,可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李守良至今记忆犹新,那道刀疤也成为他独有的“军功章”,诉说着当年的铁血荣光。
“我是一个兵” 跨越岁月的精神传承
多年来,李守良常常向子孙及前来探望的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故事,希望将那段历史铭记传承。
当记者离开他家时,一句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声从身后传来,李守良的歌声洪亮而坚定。他和蔼地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首歌传下去,让更多人学会唱这首歌。
这首《我是一个兵》,不仅是李守良战斗生涯的写照,更承载着无数像他一样的抗战英雄保家卫国的信念。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和平年代,李守良希望通过这首歌,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精神,让英雄的故事与精神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张剑/文 杨雪娇/摄)
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