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在宣城市区九州小区的一栋住宅内,96岁的抗战老兵鲍启太老人身着挂满勋章的衣裳,在女儿的协助下戴上助听器,准备与来访的记者畅聊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12岁加入新四军,当过通讯员、勤务员、卫生员……他尽心照顾重伤的伤兵,不畏危险在战场上冲锋,轻伤不下火线,从“苦娃娃”成长为英勇的战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过往的峥嵘岁月永远留在他的心中。
贫苦少年,坚定信念入军营
1929年,鲍启太出生于安徽巢湖一个贫苦家庭。“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吃穿都成问题。”老人笑着回忆道。自幼胆大的他,心中早早燃起了革命的火焰。他常听家中长辈讲述参军的故事,还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激昂的抗战歌曲,一颗保卫祖国、保卫同胞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41年,年仅12岁的鲍启太带着村里不少人找到部队,渴望参军入伍。然而,因年纪太小,他们被拒之门外。但鲍启太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我是为中国四万万同胞不做亡国奴、不做汉奸,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下一代!”这份炽热而坚定的革命信念,最终让他得以留在部队,成为新四军的一员。
多重角色,战场之上显担当
初入部队,鲍启太先后担任通讯员、勤务员。后来,因表现出色,他被安排当卫生员,还曾三次被送到新四军卫校学习。回忆起在新四军第七师医院某分所当卫生员的日子,鲍启太感慨万千。自小没读过多少书的他,在医院班长的教导下,努力认着英文和阿拉伯数字。
照顾伤员是卫生员的主要职责,那些伤员中,有的双腿截肢,伤势极重。鲍启太力气大,很多重病号都交由他照顾。他不仅要为伤员处理伤口,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擦洗身体、按摩、喂饭、喂药,他从不嫌脏怕累。“对于我们卫生员来说,伤员比我们自己还重要。”鲍启太神情严肃地说,“要是飞机扔炸弹,我得趴在他们身上,我死了不要紧,不能让‘彩号’出事。”
在鲍启太的回忆中,还曾照顾过一些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将领和名人,其中就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当时他并不知晓茅盾的身份,多年后才明白自己曾悉心照料的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作家。
浴血奋战,多次负伤志弥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6岁的鲍启太跟随部队来到山东枣庄。在一场与日军的激烈战役中,他主动请缨,凭借不错的身手,被连里派去爬城墙消灭日本鬼子。战斗中,他左胸口受伤,但“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奋战在战场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鲍启太又投身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47年孟良崮战役,他左足背和胸部受伤;1948年淮海战役,他负伤5处;1952年抗美援朝战斗,他左膝下被弹片击中。如今,他是宣城市宣州区因战六级残疾军人、离休干部。
传承精神,晚年生活展风采
1954年转业后,鲍启太在医疗机构工作多年,直至退休。如今,他和家人住在宣城市区九州小区一楼。院子里摆放着一辆电动轮椅,闲暇时,老人会坐着它去附近的公园散散心。
走进鲍启太老人的家,门边柜子上几张装裱起来的照片和文件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老人戴着徽章、身着军装,英姿飒爽。其中一张老照片上,“革命英雄都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两行字虽有些模糊,却依然透着豪迈之气。一份2013年2月26日落款的《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名单》中,鲍启太老人的名字位列其中。他感慨地说:“名单上很多人已经不在了。”
平日里,鲍启太老人还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精神传承下去。他的经历,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张剑/文 王士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