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村民们提起方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昌龙,无不竖起大拇指。从保家卫国哨岗转向乡村振兴阵地,方昌龙回到家乡二十多年来,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用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方昌龙是土生土长的方楼村人,1994年参军入伍,服役期间因表现出色,多次获得表彰。1997年退役回乡后,他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厚谊,义无反顾地投身改变家乡面貌的奋斗中。1999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这位深受村民信任的退伍军人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曾经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如何带动乡亲增收,成了方昌龙的心头大事。方楼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但村里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闲置问题较为突出。
面对这一情况,方昌龙与村“两委”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结合村情实际反复研讨后,决定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将村民手中闲置的土地统一集中起来,交由专业服务公司进行标准化种植与管理,以此提升土地利用率,让村民即便离开家乡务工,也能保留土地承包权益,实现“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
模式推广初期,不少村民心存顾虑,担心土地交由他人打理后会失去保障,对托管一事持反对态度。为打消村民疑虑,方昌龙带着村“两委”成员逐户上门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土地托管后村民的各项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大家心里有底。此外,他还借鉴部队里开班务会的经验,把村民们召集到一起,面对面坦诚沟通:摆事实、算细账,既讲清楚托管模式的优势,也如实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步步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村民逐渐放下担忧,最终认可并支持这一模式。土地整合后,村里实现规模化种植,不仅农业产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村民收入也日益增加。
方昌龙检查防汛大堤
2006年,方昌龙积极作为,成功引进一家制衣企业在本村投资建厂,为村里众多妇女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让她们能够在家门口工作,兼顾家庭与收入。2014年,他又努力牵线搭桥,引进了一家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来投资,建立了“双孢菇生产示范园区”,吸纳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如今,“双孢菇生产示范园区”已成为方楼村的特色产业。
二十多年来,方昌龙带领村民建立了村党群服务大厅、文化阅读室、文化活动广场等阵地,同时还积极募集资金,建设了全区首个村史馆。方楼村村史馆以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老故事,展现了方楼村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以及该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变迁,如今这个村史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阵地,并荣获“淮南市十佳村史馆”称号。
此外,方昌龙还带领村民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修建道路、整修沟渠、安装太阳能路灯,用一项项民生工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赖。
从村里的“小方”到带领全村奔富路的“方书记”,这位有着20年党龄的基层干部近年来先后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用踏实的足印继续为方楼村发展作贡献。如今,这位村民口中的“贴心人”仍奔波在田间地头,用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