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亳州市医药集群:从“一块药圃”到“千亿药都”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8-18 18:21:20

亳州,作为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近年来,以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为重点,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向新”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加快本地产业链配套集聚,持续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产业。近日,亳州医药集群入选2025年度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药兴市,主导产业集聚成势 

每天早晨天刚亮,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又名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就已经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穿梭其中,挑选着心仪的药材。

作为全国首批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1000亩,入驻药企2000多家,摊位总量超8000个,日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日客流量约6万人次。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过去十年,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年销售额从300亿元左右增长至如今的近600亿元,这里成为全国很多药商的第一选择。”负责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运营的康美药业总裁助理、中药城板块总经理李泽彬说,“在确保市场内售卖的中药材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在发展‘云上药市’。上线运营康美中药城甄选优品平台,在线上售卖400多种药食同源产品,还在持续发展完善中。”

近年来,亳州不断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聚力建设覆盖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制造、中医药流通贸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从“一块药圃”到“千亿药都”的转变。

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增长11.9%;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7.64亿元、增长2.4%,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502亿元、增长10.9%,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553亿元、增长12.5%。

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亳州已经形成“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的产业发展态势。如今,亳州“千年药都”的城市名片正越擦越亮。

科技创新,中医药制造数字化 

近日,在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里,工人们将自动分装的白芍饮片封口后,将包装袋上的追溯二维码一一激活,被赋码后的中药饮片等于办了“身份证”。顾客只需要扫一下码,这包饮片在哪生产、原料来自哪里,都一目了然。

该追溯系统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中药材采购、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中药饮片销售等环节的可追溯链条,实现中药材重点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经过手,谁来负责”的全链条监管。

禾农业

2024年,亳州市建成亳州市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追溯系统,实现应用全覆盖,荣获国家“2024年药品监管典型案例”。

在亳州,中医药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

亳州市探索打造华佗中医药大模型,通过科技赋能、“互联网+”助力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中药材大宗单品交易,建设全国(亳州)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平台。

同时,亳州市持续提升中医服务数智化水平,搭建华佗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成立“安徽华佗互联网中医院联盟”,试点建设集线上诊疗、处方流转、中药制备、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建设智慧中医辅助系统,涵盖中医全科智能辅诊、中医智能质效分析、群众健康管理等功能,系统覆盖全市107家基层中医馆,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良种繁育,推进药材标准化生产

实时控温控湿的厂房内窗明几净,中药材种苗在一排排玻璃器皿内静静生长,拥有众多先进设备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可以对种子种苗进行精准的质量检测……走进亳州兴禾,现代化的中药材种苗“植物工厂”,让人眼前一亮。

禾农业

药材好,药才好。品质优良的中药材,离不开好的种子种苗,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徽亳州着力打造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优质种苗“植物工厂”,便是最生动的缩影。

科技赋能种苗,源头保障着药材品质与产量;智能化、机械化种植,则大幅提升了效率。亳州持续推进规范化种植、种子种苗组培繁育、“十大皖药”道地药材种植、中药材初加工等“四大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向道地化、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亳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聚力建设“4+6+6”产业集群,打造以协和成制药、家和中药、济人药业等为龙头,汉盛药业、沪谯药业、永刚饮片、雷允上药业等为骨干的医药产业集群,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谯城经开区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带动园区企业整体“链式”转型,“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格局稳健。

未来,亳州市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谋划一批产业集群、绘制一张产业链图谱、制定一套政策体系、打造一个要素生态”的工作路径,努力打造产业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发展生态优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