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越来越近!这学期教材有点不一样
来源:合肥在线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8-19 08:17:07

暑假已过大半,书店里、校园门口,逐渐有了“开学”的氛围感。

“咦,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四年级英语单元更新,还冒出了一些五年级才会学的单词;三年级数学要补“0的乘除法”;八年级语文多了一篇写“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传记。

翻开新教材,面对新变化,担心与好奇交织,也带来疑问:孩子能不能适应?合新闻记者走访多位一线名师,听他们从课堂角度做出解读。

答案并不复杂:新教材更懂孩子,也更懂教育。

语文:从“仰望星空”的少年,到“阅读就是能力”的起点

在合肥市第四十五中橡树湾校区,初中语文名师何丹丹翻开八年级语文新教材,其中新增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这篇传记紧扣‘看星星’这一条线,从‘爱看星星的少年’走到‘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完成了一个很动人的叙事闭环。”她说,“孩子们不一定要理解射电望远镜的全部专业细节,但能从真实的人物里感到理想的重量——那种‘可以被坚持照亮’的力量。”

这篇课文呈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从“追赶”到“自主创新”的时代步伐。

何丹丹更看重的是“精神的种子”:“青春期的孩子在建立价值感,教材选这样的人物,等于把‘坚持、探索、担当’这样的大词变成了看得见的故事。”

语文的变化,并不只发生在八年级。走进长江路第三小学海棠校区,小学语文名师、该校副校长王少群把一本二年级语文新教材摊在桌上:最显眼的改动,是每个单元的抬头从“课文”统一变成了“阅读”。

“这三个字,是一次方向上的明确:让二年级更聚焦‘读’本身,让孩子在大量、有质量的阅读里积累语感、长出兴趣。”王少群说。

她解释,二年级上册篇目从24篇调整为23篇,下册从25篇调整为24篇,数量上的小幅变化,换来的是教学价值更集中的选择。

“像《去外婆家》《快乐的小河》这样的新增文本,离孩子的生活很近,读起来有画面、有温度;与此同时,《曹冲称象》《狐假虎威》等被调出这一学段,一方面避免和中年级重复,另一方面也给低年级的阅读‘减负’,把体验放在更前面。”

识字写字的安排也更“按照孩子的节奏,注重生活”。

王少群说,新教材坚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会认字数量有所增加,但更偏向形体简单、生活常用;会写字精简到更合理的范围,重点回到“姿势正确、书写规范”上。“二年级的语文,应该像搭楼的底层:稳、实、通气。孩子先喜欢读、敢开口、愿意表达,后面写作和理解才会往上走。”

数学:“0的乘除法”,补齐一块地基

三年级数学的变化更显“务实”。

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教师、小学数学名师吴安告诉记者:“新学期我们要专门补充‘0的乘除法’。对孩子来说,这是一块地基。”

按照最新课程标准,“0和任何数相乘等于0”“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0”本应在二年级学。

但今年升上三年级的孩子用的是老教材,没接触过。如果不补,会在后续遇到困难。

“比如300×4、420÷30,看似普通,其实都依赖对‘0’的理解。没学过的孩子会懵。”吴安举例说。

在课堂上,他会把抽象的算式变成生动的情境:“我会问孩子,‘如果你有0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个人有多少?’他们很快就能回答:‘还是0!’”课堂里总能传来一阵笑声。

“孩子们接受起来并不难,几节课就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增加负担。”吴安说,“反而正因为补上了这一课,后面学习会更轻松。”

英语:词汇“提前亮相”,主题更贴近生活

在育新小学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们总是边唱边笑。小学英语名师、育新小学英语教师曹敏介绍,这学期四年级教材的单元主题更生活化,比如“shopping(购物)”“sports(运动)”“protect the earth(保护地球)”,这些话题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感。

“以前的教材主题偏传统,孩子们会觉得有点远;现在一说到‘shopping’,他们马上就想起和父母去超市,或者在网上买文具的场景。”曹敏说。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就能找到对应场景,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被点燃。

不少家长看到书里的五年级词汇提前出现,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太难”。曹敏解释,其实这是有意的“预热”。

“语言学习是滚雪球,不是搭积木。提前亮相的词汇,四年级只是要求孩子在语境里能认、能听懂,到了五六年级再逐步提出拼写和运用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设计,而不是突然‘拔高’。”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自然地接触这些词汇,老师们设计了许多情境化的活动。比如在学习“shopping”时,会让学生模拟“买卖”,分组扮演顾客和店员,用简单的句型完成对话;学到“sports”时,老师会带孩子们到操场上边做动作边说“run”“jump”“throw”。

“孩子们常常在笑声里就记住了词汇。”曹敏说,“这比单纯抄写要有效得多。”她提醒家长,不要急于要求孩子背写所有单词,“英语学习的规律就是先听说,再读写。家长只需要多给孩子营造语言氛围,比如一起读读课文、跟着音频唱唱歌,让孩子觉得英语就在生活里。”

松弛的心态调适,让陪伴成为最好的“缓冲桥”

教材的变化,还需要一座心理的“缓冲桥”。

庐阳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合肥市双岗小学副校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蓉说:“孩子面对新教材,常常不是学不会,而是觉得陌生。陌生感若没人疏导,就可能变成抗拒。”

她讲起一个故事:有个四年级孩子拿着英语新书回家,看到陌生单词皱着眉头说:“我不认识。”妈妈急忙让他抄写十遍,结果孩子越写越烦躁。后来老师在课堂上用游戏教学,孩子又兴奋地回家展示:“妈妈我会了!”

李蓉说,“孩子需要的,不是额外压力,而是有人陪他一起走进新内容。”

她建议,家长不妨每天花几分钟,轻松聊聊新课文或新单元,帮孩子把陌生知识和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当孩子困惑时,可以换种说法,比如把“0的乘除法”比作“游戏里道具用光了,再分还是0”;当孩子心情紧张时,可以一起玩“教材盲盒”,假装惊讶地说“哇,这个知识点居然藏在这里,快教教我”,让孩子重拾掌控感。

“新教材不是负担,而是机会。孩子只要在陪伴和理解中慢慢适应,很快就会把新内容当成日常的一部分。”李蓉说,“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信心。”

从八年级语文《南仁东星》的精神启迪,到小学语文“阅读”导向的调整,再到数学补齐“0的乘除法”、英语词汇的“提前亮相”,这次教材变化并不是要给孩子制造压力,而是让学习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也更符合成长规律。

正如一位老师总结的:“兴趣是初心,方法是阶梯,统整是网络。新教材背后,其实是让课堂更有温度,让孩子们学得更扎实。”

合肥在线-合新闻 记者 王书浒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