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拟实施五大知名文旅地标提升工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8-20 13:45:24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皖北旅游大环线……再过不久,我省有望涌现出一批知名文旅地标。8月18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公开征求意见。

高品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实施意见》指出,到2030年,我省将培育2-3家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累计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50%、40%,形成一批展现徽风皖韵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建成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为此,我省将深化文旅融合,实施知名文旅地标提升工程。主要包括:高水平打造以黄山、西递宏村等为代表的徽州文化与壮美山河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胜地;高品质建设从人字洞、华龙洞、凌家滩等远古文明到滨江城镇乡村、历史文化街区、工业港口遗存等近现代文明一脉相承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高质量塑造多元文化交融荟萃、以中国南北分界线为独特标志的淮河文化历史长卷;高能级构建以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矩阵;高标准创建以科创为特色的合肥全国旅游枢纽和目的地城市。

记者注意到,我省将持续擦亮“中国黄山、世界黄山”名片,提升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等国际影响力,塑造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村落国际品牌,实施徽州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一批国家旅游线路,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时深入挖掘长江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响凌家滩“文明先锋”品牌,提升人字洞、华龙洞、磨盘山等考古遗址公园影响力,实施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遗址遗迹等保护提升项目,充分展现长江大保护形成的自然美、生态美、城乡美,让长江成为安徽的鲜明文化符号。

我省将系统挖掘以双墩、禹会村、垓下等为代表的文化遗迹,以管仲、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贤哲思,以王家坝抗洪、临淮岗治水、淠史杭工程、江淮运河等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加强亳州、寿县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建设武王墩、明中都等考古遗址公园,擦亮楚汉文化、曹魏文化、明文化等名片,全面提升淮河文化的影响力、美誉度。深入挖掘展示大运河(安徽段)文化的独特价值,打造“皖北旅游大环线”,系统塑造皖北文旅大IP。

用好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小岗精神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并讲好中国革命的故事,推动金寨、岳西、泾县建设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运用数智技术活化红色记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体验地。围绕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新时代伟大实践成果,建设一批文旅新地标,拓展街区商圈、文体场馆、近郊乡村、生态湿地等游憩功能,持续擦亮巢湖“最好的名片”,努力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旅游枢纽和目的地城市。以合肥、黄山为龙头,带动全省各市和重点县、镇、村文旅协同发展。

打造合肥等地影视和微短剧产业集群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推动旅游目的地精品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依托高校院所,设立10家以上文旅融合研发机构,挖掘提升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一景一案”文化提升改造。推动黄梅戏创新发展,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新剧目。打造合肥、黄山、芜湖、淮南、安庆等影视和微短剧产业集群。

我省将发挥皖南绝佳山水、人文、生态等资源优势,加快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度假区、旅游景区、古村落、商圈街区、山林幽谷等拓展休闲空间,强化高端定制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打响“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品牌。擦亮“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金字招牌,发挥温泉、避暑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健康体检、固本抗衰、自然疗愈、文化养心等新型消费业态,推出一批城郊型、生态型、特色化休闲度假康养产品。到2030年,形成5-10个全国一流康养医养服务品牌。

建设串联“两山”的高铁旅游环线

在乡村旅游方面,我省将深化“皖美休闲旅游乡村”建设行动,探索“重点村+周边村”抱团发展模式,打造提升一批与都市休闲相得益彰、兼具“烟火气”和“文化味”的高品质乡村旅游集聚区。挖掘在地资源,丰富提升农耕研学、非遗体验等产品。推动“皖美民宿”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壮大“民宿+”业态。到2030年,建成500个具有3A级以上景区品质的“皖美休闲旅游乡村”、50个以上乡村旅游集聚区。在城市旅游方面,我省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城市文旅提升工程,“一城一特色”塑造城市主题IP,系统打造以宜游街区、文物古迹、文体场馆、可品读建筑等为代表的城市地标,因地制宜拓展新型特色休闲娱乐空间,推出展示城市风貌和特色文化的影视精品、演艺作品、动漫游戏。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打造“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串联黄山、宣城、九华山的高铁旅游环线。巩固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科学布局旅游驿站、停车场、充电桩、露营地及无障碍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实现重点景区和商圈外语标识100%覆盖,进一步完善文旅地标、文化场馆、体育场所等周边商业配套设施。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