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鲍智勇像往常一样来到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宣城立讯精密公司”),和企业研发团队一起研究生产技术问题。作为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2023年,他受派挂职立讯精密公司的“科技副总”,为宣城市首批。从课堂、实验室到企业研发室、生产线,鲍智勇每周都要去企业一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校研究成果,帮助企业打通“技术痛点”。2023年,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遴选300余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一职,助推中小科技企业打通科研难点、堵点。
每周到企业上班
“企业研发、生产中有很多具体的技术难点,我们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典型的供需合作关系。我们能够用所学所教知识、研究成果,助力企业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鲍智勇这样看他担任了一年多的“科技副总”这一工作岗位的职责。
8月18日,周一,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宣城立讯精密公司,和企业研发和生产部门,共同讨论绝大多数电气产品中的锡须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锡铟等合金降低锡须的方法可行性。“这些问题看似小,但却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从企业回到学校的这周内,他和企业相关部门多次线上、线下沟通铜及合金残余应力产生机制、对材料机械性能影响以及实效处理对应力的调制等。
学校+企业,这已经是鲍智勇现在工作的常态。他不仅是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教师,也是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的一员,该实验室在学校宣城校区设有分中心,成为学校在宣城市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基地。
“实际上,我们多年来和宣城的很多企业都有研发课题合作,也比较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鲍智勇介绍,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实践培养基地。例如,宣城立讯精密公司就与合肥工大宣城校区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
2023年,他受派到宣城市立讯精密公司挂职“科技副总”,每周须抽出一天时间到企业上班,主要是围绕攻克技术难点需求,利用高校研究成果、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一次,立讯精密宣城公司接到某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订单,遇到一个材料性能提升的问题。企业研究团队在2个月内试了多种方案,均离订单企业的关键性能要求有差距。鲍智勇和企业团队一起深入分析了订单企业整车材料部件特性、材料的生产工艺技术参数等,花了2个月时间终于研究出能够保障交付质量标准的产品技术方案,助力企业顺利完成订单。
“其实,我们在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对我们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也有帮助。”鲍智勇体会颇深,以前在学校只是教学和在实验室里研究,但这些知识和成果如何变成产品,“摆上货架并销售出去”,是他挂职“科技副总”后带来的思考。“我们不能只研究技术,要明确这些技术成果是否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符合行业发展方向。”
鲍智勇(左)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在立讯精密挂职“科技副总”一年多时间,鲍智勇带领学校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大大小小技术问题二十多项,每个月还为企业开展材料性能表征、分析方法、研发要点等理论讲解和交流授课,帮助企业团队提升科研实力。
产学研用“共同受益”
从企业端来看,“科技副总”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成果、也注入了外部人才资源。宣城市多家有“科技副总”挂职的企业表示,在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选派的高校老师和其带领的团队加持下,企业以往自研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现在只要明确技术难点需求,“科技副总”带领的团队与企业团队之间就可快速组建攻关小组,破解技术难题的时间明显缩短。
实际上,宣城市是我省最先实施“科技副总”挂职企业改革的城市。
宣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注重需求牵引,聚力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奔赴”。宣城市定期发布企业产学研用合作需求清单,精准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年均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攻关课题300项以上。为有效推动这些技术需求、攻关课题响应,该市于2023年首批选派21名“科技副总”到企业挂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及长三角地区10所高校;2024年选派的“科技副总”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省内外9所高校。
这些“科技副总”深度对接所在高校资源,加速产学研用融合速度。仅2023年宣城市“科技副总”改革首年,企业就有15项产学研用协议与相关高校签署。在人才共建上,高校教师在宣城市企业挂职,帮助企业梳理技术难题,探究解决方案,也让他们的论文和知识书写到企业中、产品中。
目前,宣城市“科技副总”已帮助对口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5个、宣城市专精特新科技研发专项6项。通过“科技副总”模式,宣城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肠梗阻”,为企业送去“特效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市“科技副总”已助力企业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2家。新涛光电“科技副总”刘岗研究员已累计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2项,成为助力企业申请专利最多的“科技副职”。
344名“科技副总”奔赴全省
在宣城市开启试点探索一年后,2024年3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首批344名“科技副总”分赴全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挂职。
两部门综合前期省内改革试点经验,明确“科技副总”需在相关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对相关行业有深度研究,具有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工作中,需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为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进行咨询建议。同时,需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指导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此外,需指导企业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开展创新能力培训等。
去年7月,344名安徽省首批“科技副总”名单正式公示。省科技厅介绍,目前,首批“科技副总”在企业挂职,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点、痛点,“双向奔赴”让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高效融合对接,提升中小科技企业的研发实力。
今年,我省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打造,进一步打通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的绿色通道,更加精准选派“科技副总”。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 通讯员 姚鑫 刘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