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白楼村,97岁的老兵窦保轩用一生践行着“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绝不罢休”的铮铮誓言。从15岁投身新四军到复员归乡默默耕耘,这位身披勋章的老战士,用血与火的记忆点亮了无数青年的爱国情怀,更以平凡的坚守诠释了英雄本色。
血战沙场:15岁少年的白刃锋芒
1943年,年仅15岁的窦保轩加入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成为卫生队的一名战士。然而,少年胸膛里跳动的是冲锋杀敌的热血。“我要下连队打仗!”次年,他如愿以偿,在淮北铁佛寺遭遇日军突袭的拂晓,第一次直面生死。当刺刀扎进胳膊时,他未退半步,反手一刀劈向卡在树干中的敌军,毙敌两人、伤敌一人。这场白刃战中,他嘶吼着“死也是一刀,活也是一刀”,用大刀劈开了生死考验。
此后数十年,窦保轩的搏命身影刻在无数战役中:子弹打光便挺起刺刀冲锋,八仙桌绑湿棉被制成“盾牌”突袭敌阵,涟水、孟良崮、莱阳……每一处伤疤都是战斗的勋章。1947年解放战争中,一枚弹片击中他的左眼,永远夺走了光明,但他仍坚守阵地,嘶吼着“只要右眼在,就能瞄准敌人”。
师长情深:战火中的温暖灯塔
在窦保轩心中,师长彭雪枫是最温暖的灯塔。一次行军中,彭雪枫将自己的战马让给腿脚不便的小战士,自己徒步前行。多年后,窦保轩才知这份深沉的爱护。得知师长牺牲安葬于泗洪,他每年必前往墓前倾诉:“他对战士们的爱护最好了……”泪水无声滑落,浸透了七十年的牵挂。
面对师长,他铭记的是战火中的温情;面对战友,他始终以“替他们多活”为使命。复员归乡后,窦保轩深藏功名,将三等功2次、四等功3次的证书锁进箱底,数十年如一日耕耘田间。女儿朱文靖回忆:“父亲总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只是替他们看看今天的太平盛世。”
短视频“出圈”: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
2021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防空警报声中,窦保轩对外孙女喃喃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讲述被录成视频上传网络,瞬间引爆网友热议。视频中,老人讲述白刃战时目光如炬:“你不打败他,他还欺负咱。”评论区满屏致敬:“一看就是上过战场的人,了不起!”
外孙女朱文靖将姥爷的战斗经历制作成短视频,从宿南战役到抗美援朝,400余条内容在“老兵回忆录”账号发布,总浏览量突破数千万。网友像追剧般“催更”:“且听窦姥爷下回分解!”爱心志愿者、大学生自发登门拜访,当地中小学将其视频作为国防教育素材,县征兵办用以鼓励青年参军。刚入伍的新兵通过视频报喜:“窦姥爷,我在新兵连比武拿了第一!”老人欣慰不已:“把战友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很有意义。”
面对“英雄”的赞誉,窦保轩连连摆手:“我不是英雄,牺牲的战友才是。”如今,97岁的他仍会哼唱起《新四军军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旋律,是他与烽火岁月最深的羁绊,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号角。
从白楼村的田间到网络的云端,从老兵的讲述到青年的传承,窦保轩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与担当”。他的故事,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号角——当和平的阳光洒向大地,那些浴血奋战的身影,永远是中华民族最挺拔的脊梁。(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