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4日,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决赛在合肥启幕。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创办于1999年,累计1000+所高校、超46万人次参赛。大赛以创新为引领,首次提出了国产化小型仿人机器人比赛项目、最早新增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率先新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已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逐步发展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之一。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获悉,本届大赛也是全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近400所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经过校赛、省赛、半决赛三轮角逐,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200余支晋级队伍,带着320多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全国总决赛,围绕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展开巅峰对决。
赛前选手在谋划什么?
8月23日上午10点半,比赛即将开始。各队的机器人都在场地内做最后的热身和准备,大战将至。
裁判代表、南开大学高级实验师高艺为走向赛场的队伍给出了他的两个小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做好充分预案。“比赛有一定的对抗性。你不仅要考虑你要做什么,还要考虑别人做什么,更要考虑,别人会不会在你预想的范围之外做什么。”
高艺的第二个建议则是关于电池电量。“很多参赛队往往更多关注技术问题,在细节上则有所忽略。电池问题一定要反复强调,很多队准备的很好,解决就是没注意电池,上场比赛,结果没有电了。几个月的努力一下子就归零,非常可惜。”
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李炯烨告诉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他所在的“清华通班队”一共有四名本科生,即将参加的是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在此之前,他的队伍参加了一系列集训。由于对手实力很强大,李炯烨决定改变比赛策略:
“一开始我们是求稳策略,把每个任务都稳稳当当地完成。后来,我发现大家都非常快,所以比赛中我们可能会采取更激进一点的策略,把所有动作调得尽可能快。”
按照他的判断,规定动作如果大家都完成了,最后比得就是时间,“我想,组委会也是想鼓励我们进行更多探索和尝试,来让技术迭代,而不是调稳了,安于现状。”
人形机器人比拼什么?
比赛将肉眼可见的激烈。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获悉,比赛所用机器人覆盖Kuavo(高166cm)、Roban(高68.68cm)、Aelos(高34.6cm)大、中、小型双足机器人,引入具身智能、开源鸿蒙等热点技术,实现从科研到产业的技术衔接。
其中,“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聚焦具身智能工业应用场景,设有“智越征途”、“王者之路”与“智能搬运”三大任务,全面考验机器人在多地形自主通行、智能避障与高效搬运等能力。参赛机器人将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通过不平地面、减速带、碎石子等复杂地形,展示如何替代人工提升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行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相比去年的内容,简单的走一些崎岖的路、开个门、拧个螺丝等简单场景,今年的挑战赛项目是真正的从工业环境中提取出来的。”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苑全德介绍。
此外,Roban机器人挑战赛在模拟工业场景中设置定点检查、弯道巡检、智能搬运等多项任务,考察机器人的自主导航避障、运动控制以及物品识别和精确放置的综合应用能力等;Aelos机器人挑战赛(开源鸿蒙版本)聚焦开源鸿蒙系统在模拟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机器人要在复杂环境中根据具体环境情况完成NFC识别、调节鱼缸温度、人脸识别、智能搬运及配送等行动任务;Aelos跨平台具身智能创意挑战赛以“智家未来”为主题,鼓励选手探索未来智能家庭的创新设计;Aelos机器人挑战赛(树莓派版本)主要围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由两队进行对抗性资源抢夺的竞技赛事。
“因为面临的挑战性更高,很多队伍都用到了大模型等AI技术。”苑全德说。
合肥为何聚焦人形机器人?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称:国先中心(合肥)积极争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首届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在合肥市举办,同时全力提供配套跟踪服务,将大力推动创新成果在合肥的转化与落地。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是具身智能的终极载体,代表未来智能制造、特种作业、家庭服务等领域的革命性方向。”孙丹丹表示。
本次赛事落地合肥,得益于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所积累的雄厚高端制造与研发能力。合肥已集聚大量高端制造企业和人才,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据悉,早在今年3月,合肥市成立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等国内智能机器人领域权威专家、头部企业高管与行业领军人才,推动企业协同、场景创新、项目落地等,构建全链条决策支持体系,打造产业链发展闭环。
同时,合肥推动“车机人协同计划”,建设机器人数据采集与训练场,打磨8大领域应用场景;依托合肥城市算力池优势,构建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目前,合肥已汇聚170余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以科大讯飞(“大脑”)、中科深谷(“小脑”)、零次方、聆动通用(整机)、哈工图南(核心部件)为代表的“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完整链条。
“下一步,合肥将通过赛事平台,吸引全球顶尖团队,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小脑”)、环境感知与决策(“大脑”)、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的最新突破,加速合肥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