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凌家滩的玉猪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9-01 09:32:18

今年年初,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策划了一场“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据说不少都是首次公开展览。后来,这批文物中的100多件于5月来到凌家滩遗址的所在地含山县“出差”,被业内戏称为“元春归宁”。

凌家滩玉器的代表作重环玉璧、立姿玉人、玉龟、玉版、玉签、玉树等真品,下次再想见面,不知何年何月。

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是中华文明新石器时代标志性遗址之一。考古学家严文明评价:“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此次故宫大展也借用了“文明先锋”这个词。

遗址博物馆位于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今年5月才正式开馆,开馆的第一个大展便是“玉礼乾坤——凌家滩87M4精品文物展”。

87M4就是凌家滩1987年发掘的4号墓葬,墓主人既是一个贵族,也是个大巫师,还是个玉器工匠,所以随葬玉器种类多样,像我们熟知的凌家滩玉鹰、立姿玉人、玉版、玉龟、玉勺、玉树等都在其中。1993年,故宫博物院打包收藏了这个墓坑里的玉石器,之后凌家滩的玉器才逐渐得到全世界瞩目。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个“王者之墓”,也就是2007年发掘的23号墓葬。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也做了详细的墓坑复原和介绍,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男性,应是当时部落中位高权重的首领。只见他身下铺设各种石锛、石凿、石钺,胸前佩戴玉璜,周身装饰有玉镯、玉龟形器、玉签,面部还覆盖了绿色的玉钺,我心想,这不就是后代金缕玉衣的原始版嘛。有意思的是,墓坑之上还压有一个巨大的玉猪,这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时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雕作品。

说是“玉猪”,其实看上去更像一头“石猪”,不过已有科学家通过现代仪器照射分析,石头内部确有透闪石——也就是玉的成分的存在。同行一位老师说:“凌家滩人可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人家对石头的了解比我们有经验多了,拉个凌家滩的玉石工匠去缅甸赌石,十有八九能发大财。”另一位立刻怼起来:“胡说八道,凌家滩用的都是青绿色玉料,他们哪里会认识翡翠!”

虽然凌家滩出土的精巧宝贝不少,很多玉雕工艺仍是未解之谜,但这只利用原石雕刻出的玉猪还是成功吸引了我,觉得它有着一股大巧无功、大象无形之美。绕着转了几圈,居然还品出点现当代艺术的抽象美感。“我看这是头野猪,獠牙多长。”“那可不一定,5500年前的家猪也不一定没獠牙。”嗨,又斗起了嘴。

近年来,很多史前时期的遗址和文物中都发现了与猪有关的元素,比如贾湖遗址博物馆里收藏的猪下颌骨,仰韶陶器中的猪面纹彩陶壶……业界有一种推论,最迟从公元前9000年开始,猪已受到驯化和大规模饲养,并被广泛用于食物和祭祀,而且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用玉猪随葬的习俗。

一般来说,墓葬中出现猪形随葬品,都象征着死者生前的财富。但凌家滩这只大玉猪,却是埋葬基本完成后置于整个封土之上,不仅是象征财富,还有更深刻的天文学意义。

有学者引用《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论述猪与北斗的关系,因为北斗七星连起来与猪的形状很相似,所以猪又有“北斗之神”的称谓,在新石器时代才会出现一大批以猪为母题的神秘作品。而凌家滩的这只大玉猪,很可能也是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存在,才会作为镇墓兽放置在部落首领的墓葬之上。

在博物馆展板上,我还看到了另一种“春神”说。据说这只玉猪下葬时,安放体位同此时处在正东方地平线上的猪形星座的体位完全一致,说明玉猪就是用来模仿此时猪形星座的,所以这只玉猪应该也是凌家滩人心中的“春神”。

考古学是不断往前循证的过程,作为普通观众不置可否,但我脑中倒是想明白了两件事。

一个是凌家滩的玉鹰。那只鹰的翅膀上雕刻的到底是猪还是熊,学界一直有争论,甚至有人提出“英雄”这个词就是从这只“鹰头+熊头”演化而来。现在想来,玉鹰的两只翅膀还得是猪,这样才能和腹部雕刻的八角星纹统一起来,三位一体表达了凌家滩人“我想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的宏大志向。

想明白的另一件是:难怪猪八戒曾是天蓬元帅,他本来就是天上的星宿呀。

(陶妍妍)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