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民生 办实事】安徽“送戏进万村”线上线下观众超千万人次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9-01 14:53:34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也能过足戏瘾,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30项民生实事安排要求,积极推进“送戏进万村”工作,仅今年上半年已组织送戏12821场,线上线下观众超1000万人次。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我省将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送戏+”,提升商圈、街区人气,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文旅消费。

打造“送戏”品牌,深入实施“送戏+”

数据显示,我省去年“送戏进万村”演出突破1.7万场,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惠及群众超500万人次,民营院团增至2800家,促进村级文化中心建成率达99%。今年,我省将聚焦传承弘扬我省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花鼓戏及其他地方特色戏剧,选择居住集中的相邻几个村,合并开展“送戏”演出。同时聚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送戏+”专项行动。鼓励各地与景点景区、文化园区、街区、商业综合体等“三区一体”建立“合伙人”机制,结合传统节庆、当地民俗、乡村旅游、商业促销等,创新实施“送戏+”,聚集提升商圈、街区人气,丰富旅游业态,增加“送戏”效益。 

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我省开展送戏进“三区一体”(景区、街区、文化园区和商业综合体),已服务游客、群众超8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我省举办“好戏连台演 过年7天乐”,带动景区、街区文旅消费超9000万元。创新开展“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覆盖4A以上景区,同时结合送戏开展“四季村晚”“四季村歌”1500余场,现场展销农特产品7000余万元。另外,我省还打造“戏曲+茶叶、+采摘节、+美食节”等送戏新场景,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并将戏曲文化引入研学旅游场景,打造“研学安徽·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

在我省怀远县,当地通过群众点单、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举措,让传统戏曲在乡村焕发新生机。据悉,当地在“送戏进万村”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几十家优质剧团参与竞标,不但激发了剧团的创新热情,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当地还采用“场内场外+线上线下”双同步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线下,在演出现场收集村民意见,制定意见反馈表。线上,通过智慧文旅平台收集群众反馈,将上千条建议转化为定制“戏曲菜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把“送戏+”模式与节庆等活动相结合。比如,徐圩乡梨花节期间,戏曲舞台搬进梨园,带动农户增收;龙虾啤酒嘉年华活动融入戏曲元素,吸引3万人次观演,促进相关消费。据统计,当地去年全年送戏下乡演出668场,线上线下观演人数达60.8万人次,实现了文化惠民与拉动消费的双赢。

创新实施“送戏十百千万”计划

今年3月,由安徽省文旅厅主办的2025年安徽省“送戏进万村”省级示范演出在皖北千年古镇濉溪县临涣镇启动。作为“送戏十百千万”开篇之作,通过“戏曲+非遗+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现场吸引周边游客、村民2000余名参与。

省级非遗临涣唢呐《习习春风润江淮》、吹打乐《农家乐》、大型古装豫剧《骨肉恩仇》……舞台上,演员们粉墨青衫、水袖翩跹,表演惟妙惟肖,唱腔婉转动听;舞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以往看戏,只能逢年过节,甚至要跑十几里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大戏,真是太开心!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刘油坊村的村民梁大爷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传统戏曲,每次有送戏下乡的活动,他都会早早赶到现场“抢”前排。

“‘送戏进万村’活动不但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让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老人重温经典,孩子感受传统,年轻人发现非遗之美。”据濉溪县“送戏进万村”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后期还将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和喜好,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编排健康向上、贴近百姓生活的剧目,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提升“送戏进万村”质效,我省创新实施“送戏十百千万”计划——构建10场省级精品展演、100场市级特色展示、1000场县级品牌巡演的三级示范矩阵,实现“群众点戏、政府采购、院团送达”,带动全省“送戏”演出15000场以上,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覆盖,把戏送到人群集中地方、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建立全省送戏信息员队伍,指导300多家演出院团开展“送戏”直播,方便群众“线上+线下”观演。

我省还在推进优秀剧目创作,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导扶持专业院团、优秀民营院团,聚焦重点题材,集中资源力量,推动优秀戏曲作品创作生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送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截至目前,我省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创作了《司法春风暖万家》《书香黄麓新风尚》《天上掉馅饼》等200余个剧目。(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