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我坐在天安门城楼前华表东侧的临时观礼台,面朝人民英雄纪念碑。时钟滴答,指向9月3日上午9时。
身处阅兵现场,眼睛无法跟随直播镜头推拉摇移,索性把耳朵彻底打开,聆听70分钟铿锵步履与铁甲洪流伴随军乐的共鸣交响。
1300多名官兵,千人合一,新曲目、新编排、新配置,这是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
歌声响起,从悲壮的《松花江上》到激昂的《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心也穿越历史峰峦跟着音符一起跳动。这一瞬间,我理解了为何“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是啊,抗战烽火中,有一种武器,叫作音乐!
我想起了那位在安徽泾县牺牲的作曲家任光。他生前克服重重困难,促成《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让“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心中是否也抱持着这样的信念?
庄严神圣,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荡气回肠。
我听见,《阅兵式号角》响起——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受阅官兵的齐声高呼,在《人民军队忠于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军战歌》等歌曲的伴奏下,更显掷地有声。
我想起了安徽六安百岁抗战老兵胡正先。当他带着“要一直干到开追悼会”的誓言,义无反顾加入情报侦察队伍,成为一名暗夜里的“听风者”,投身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时,心中是否也坚定着这样的信仰?
我听见,《分列式号角》响起——
战旗猎猎,正步锵锵,铁流滚滚,如虎啸谷。
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多款国产现役新型主战装备首次公开的换羽新生,就连不少“军迷”都直呼自己秒变“军盲”,这样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怎能不让人心底澎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心?
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这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歌唱祖国》大合唱响起,8万羽和平鸽与8万只气球飞向天空——
此时此刻,那句充满远见与哲思的话语,仿佛在耳畔响起:“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本报记者 方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