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党刊整齐排列,300多枚毛主席像章在玻璃柜中闪耀光芒,500多张历史照片如点点星火布满墙面……在皖南的小镇,矗立着一座特殊的“红色灯塔”——一间普通的农房里,1000余件红色展品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老兵姚华亮63年的坚守与执着。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红色基因的“播种机”,坚持为驻地官兵、学生、干部群众宣讲党史与国防知识,在推动地方征兵、落实拥军优属工作中,始终以先锋之姿发挥示范作用。从黄山市“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退役军人”,到全国“最美拥军人物”“中国好人”。面对赞誉,他说:“我就想着能为部队做点事,心里踏实。”这简单的话语里,满是一位老兵跨越岁月的深沉拥军情。
从行军包到红色展馆 万件珍藏见证初心
1968年2月,作为工程兵代表的姚华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主席接见,当时的他紧张得手心沁出汗,却将腰杆挺得笔直。3月,再次受到接见时,他牢牢记住毛主席说的每一句话,那些嘱托像火种般深埋心底。在部队服役的那些年,姚华亮的床头总摞着厚厚的军报和党史资料,他的津贴大半都用来收集这些红色文物了。每当夜深人静,他就着昏黄的台灯,将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枚枚褪色的像章仔细收藏。这份执着,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退役后,这份痴心也从未改变。
为了解决馆址问题,姚华亮和老伴节衣缩食,把自家两层300多平方米的房子改成了红色展馆,仅保留了一间16平方米的小屋供他和老伴居住。微薄的退休金几乎都投进展馆,他们就在屋后开垦菜地,靠勤劳的双手自给自足,即便日子清贫,也依然用心守护着展馆。最困难时,当时已经73岁的姚华亮,靠踩着三轮车运送展品资料,他和老伴两人天刚亮就出发,用4个多小时骑行山路23里,就这样连续跑了4天,才把展品资料全部搬运到家中。
2013年12月26日,这间红色展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当第一批参观者踏进改造好的红色展览馆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1000多件展品,有毛主席的书、像章,有珍贵的史料、照片,每一件都承载着他的心血。2021年6月30日,修缮后的姚华亮红色工作室正式揭牌对外开放。馆内设有展板200多块、图片5000余张、实物10余类200多件,上万篇各类时事和史料。
会行走的展馆 老兵声音传递历史火种
姚华亮不仅开办红色展馆,更是一位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他走进基层,带着展板、图片、史料,为干部群众讲述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多年来,他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专题展览,每一次他都亲自讲解。每逢重大节日,姚华亮都会受邀到部队、到学校、到乡村巡展、讲党课。2021年6月1日,由姚华亮牵头,与另外两位退役军人共同发起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三代军人进校园”宣讲活动,82岁的姚华亮、年近70岁的程本焕和30多岁的张志健三代军人,为全校70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庄重、豪情、充满生机的国防教育课,全体师生为之动容、深受教育。截至目前,听课学生已达3万人次。
从青丝到白发,从军营到乡村,姚华亮用一生诠释了军人本色。如今,他的红色展馆已成为当地的精神地标,而他,依然是那位骑着三轮车、到处奔走宣讲的执着老兵。他说:“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珍惜今天。”(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 图片由休宁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