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安徽厨子上半年挣了3.8亿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9-05 09:58:15

QQ20250905-095321.png

8月25日 汪书高在铜陵小菜园总部   来源:餐饮O2O

出生于1972年的汪书高,今年53岁了。

他的“小菜园”坐拥667家门店(据招股书,截止2024年底),在去年年底登陆港交所,打破了内地餐饮企业在二级市场59个月的沉寂,被称为“中餐正餐之王”。

汪书高27岁开始做厨子,但他最好的出品,是用11年炒出一盘“百亿市值”的大餐。小菜园开出第一家时,汪书高已经41岁,小菜园在过去12年间几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疫情没有阻挡其扩张脚步,今年全国直营门店将超过800家。

今年,餐饮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小菜园刚刚披露上市后首份半年报,上半年实现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长6.5%。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3.82亿元,同比增长35.7%。

从铜陵市翠湖一路拐入小巷,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一栋商业体的8楼,毫不起眼,没有任何浮夸和浪费。

低调的汪书高信奉“实在哲学”——办公室上贴着的六个字解释了这种哲学——“简单真实自然”;另一面墙上,则挂着汪书高这个月的工作计划,手动画表,黑色小楷,精确到天,从铜陵到南京、苏州、香港,事无巨细,密密麻麻。

在每月工作计划的右边,是手写的“一线小股东驻点明细表”。小菜园拥有近200位合伙人,都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核心员工。内部公众号发布的照片显示,每年的员工表彰大会上,优秀员工前往往会加上“股东”二字,而非总监或经理。

小菜园预计明年突破千店,但汪书高一直坚持直营,不搞加盟。“让自己人过好日子,是小菜园最大的财富。”

小菜园还坚持堂食优先。汪书高说,外卖和堂食的理想比例是“三七开”,最好不超过35%,不会为了做外卖而做外卖。

8月25日,小菜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汪书高在媒体沟通会上公开自述了小菜园的“发家史”,这对理解汪书高的“实在哲学”和小菜园的逆势扩张,或有助益。

元新闻实录如下:

谋生

“拉板车不是长久之计。”

从89年到97年,我在江苏拉了8年板车,做最苦的工作。

我18岁就拉板车,知道拉板车不是长久之计。1998年,我虚岁27岁那年,去合肥新东方学厨师,也就学了一个半月,然后就去了上海。

去上海,我的想法是当厨师。拉板车是苦,但我觉得做厨师肯定比拉板车好,起码能吃好。

但在上海我发现,厨师是最苦、工作最不稳定、工资最不稳定的职业。好吃是烧给客人吃,我只能吃每个季节最便宜的蔬菜:比方说冬天就吃大包菜,现在的季节就吃最便宜的豆角,一吃就两个月。

所以当厨师是一个不太美好的事。

我就琢磨着开一个夫妻店,一家人过日子呗。糊里糊涂回到铜陵(汪书高为铜陵枞阳人 编者注),2005年开出第一家小饭馆,90平方米,六张台子。

当时我没钱,第一个来饭馆帮忙的就是陈总,陈海燕(后负责小菜园供应链 编者注)。他当年在大酒店配菜,1500块一个月,他来帮我,却只有800块钱一个月。当时我觉得欠他一份。

才干一个月,我就知道这生意可以做。当年我们在大酒店配菜一个月1500块,小酒店配菜800到1000块,炒菜一般是1200块起。

但我这个小店,第一个月就挣了5500块。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一个想法:要带更多的底层厨师和底层的服务员一起共同发展。

我开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厨师和服务员)吃的跟别人不一样,我要求是“一大荤一素一汤”,后来变成“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

那么,从2005年到2011年,我就从90平方米的大排档,开到了1万平方米的大酒楼、7000平方米的宾馆;我们在铜陵生意特别好,来一个人我就劝他跟我合伙(开饭馆、酒楼),一共开了10个大酒楼(和谐大酒店 编者注),全部在铜陵,大大小小都有,一般都是2000到3000平方米、十几个包厢。

那时顺风顺水,开一间赚一间,赚的钱我们“贴在墙上”(指不分红 编者注),凑钱开下一家,赚到钱再开第三家。

但到了2011年,我又发愁了。铜陵是个小城市,就这么大,我带这么多人,怎么办?

很朴素的想法就是走出铜陵。我到合肥、南京考察。最后在南京开了第11家酒楼。1800平方米、20个包厢,一年租金要120万。

结果开了6个月,竟然每个月都亏本。

这时候,我的小伙伴就不干了,说老汪你就吹牛,跟你合作你赚的钱“都在墙上”(拿不到手里),现在还亏本。

那么,摆在我面前就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继续回铜陵开分店,但这条路是死路;第二条路是把南京店做下去,但是做来做去,南京还是很难赚到钱。

开店

 “最根本的是好吃不贵。”

两条路都走不通。所以我从2012年开始琢磨,要做“大众化”。

当年“大众化”做得最好的是“外婆家”,100家店家家都挣钱;还有就是“西贝”。

我就带着高管周斌(小菜园股东)、叶红利(小菜园股东)、方志国(小菜园股东)去考察。第一站重庆,第二站是成都,第三站杭州,下飞机直奔西湖边的“外婆家”,到那已经下午1点了,好家伙,黑压压都在排队,等了1个小时,我还记得点了7个菜,一共花了350块钱。

这7个菜一吃,我就跟三个高管说,找到方向了,就做“大众化”。

从杭州回来后,我们又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要做“大众化”,我们要开600家店;

第二件事,做“大众化”要以厨师为中心。以前开酒店,多少要讲点人情关系,但做“大众化”,就是把菜做好吃。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当年“和谐大酒店”在铜陵还是很牛的,算是家喻户晓,但是“和谐大酒店”要做“大众化”,叫什么名字比较好?

记得我们在铜陵日报还征集过名字,一旦采用奖励3000块或者4000块。结果我一个都没看上。为了起这个名字,我晚上睡不着,心里着急,店都在装修了,4月份就要开业,名字却找不到。

我们“和谐大酒店”有个惯例,每个月5号、15号、25号要开三次会,铜陵10个酒楼的店长和厨师长、合作的老板们,再找两三个表现好的员工,让他们穿白衬衫,过来一起开会。

早上6点开会,9点散会。这是个传统。

结果开完会后,我带着周斌到“菜地”去。当时我们酒楼为了烧菜好吃,搞有机蔬菜,包了200亩地专门种菜,不打农药,不用花粉,花了几百万,我叫它“菜地”。

周斌就说,董事长,你说我们的名字能不能跟“菜地”相关?

我灵感立刻来了,马上就把“小菜园”三个字想出来了。当时就在车上给陈海燕打电话,让他查有没有注册过,一查没有,让他拿身份证立即去注册。

2013年3月份,“小菜园”的名字就定下来了。

然后,我又定了几个事情:

第一句话,最根本的,好吃不贵。

第二句话,消费者的要求,上菜要快。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备六个大锅,红烧肉、红烧鸡爪,把火点着。你来“小菜园”,六个大锅你点一两个,再点一个炒菜,把汤炖好,15分钟(后来是25分钟)就要把菜上齐。

第三句话,消费者的担心,必须卫生。“小菜园”必须是最干净的,明档厨房,所有厨师都要戴帽子和口罩,大家都得干干净净。

“小菜园”就这三句话。

挣钱

“第一天只做了4800块。”

小菜园,第一个店,第一天,做了4800块。

第一个店的总经理就是周斌,之前是和谐大酒店的厨师长;第一个店的厨师长陶旭安(后来为小菜园股东 编者注),是我徒弟。第一天,两个人就哭丧着脸来找我:

“一天才做4800,肯定做不了。”

什么背景呢?当年铜陵很一般的商务酒店一天能做两到三万,节假日如果喝喜酒,一天能做五到八万。突然降到一天做4800块,两个人信心没了。

我就说,你们别急,先做做看。南京那个还亏着呢!

2013年4月28日开业,5月、6月开始好转,7月开始排队,到了暑假,单店一个月就做到了60多万。

要知道,当时麻辣豆腐卖3块钱,土豆丝卖9块钱,定价是最便宜的。

接着8月份开了一家店,9月份开了一家店。

那一年(2013年)开了6家小菜园;2014年开了6家;2015年开了8家;2016年开了20家,这时候“小菜园”一共40家;2017年总数到了80家;2018年总数过了100家。

(编者注:盛世华研发布的“徽菜馆市场前景预测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小菜园实行“门店合伙人模式”即与厨师长合伙开店。同时小菜园还实行“师徒裂变”机制,鼓励店长培养徒弟,当徒弟符合晋升标准后,店长就可以去选择管理新店,老店由徒弟负责。)

过了100家之后,小菜园就顺了,基本上开在哪,火在哪。进了合肥万达,又进到南京,进到芜湖、马鞍山。

当时我们绝对是“降维打击”。小菜园一开张,第一个礼拜一天七八千;第二个礼拜就是一万五;第三个礼拜一就是一万七。

一到两个月后,一天就是两万左右,礼拜六、日两天能做到三、四万。那年头没有外卖,一分钱外卖没有,做一家火一家,家家都排队。

2019年之前,我们用5年时间开了100家,但2019年那一年,我们就开了100家。最缺的就是钱,反正整天就是借钱,反正所有开饭店赚的钱一分钱都不留,一直开饭店,也不准分红。结果危机很快就来了。

危机

“生死关头,我们活过来了。”

什么危机呢?疫情来了。

2019年底,我有200多家店,那么多员工。下半年我把整个市场上和供应商的钱全部分完了,我从不差人一分钱,到期就结,包括给我们装修的,都结完。当时账户上剩多少呢?700万。我还盘算着过春节好好干一下,当时一天就能做到700万到800万。

突然之间,店就都关了。

我本来以为关个两三天,结果关一个礼拜,又关到一个月。关一个月就要发工资了!只有700万,工资全部发要3000万。

怎么办?你不能不发工资啊,疫情跟员工也没关系啊,他们也要过日子。

那真的就没办法了。

想来想去,我跟大家商量,过去我带的这群厨师长、店长现在都是股东了,平时拿的工资也还可以,大家凑一凑,给员工发工资。

当时我自己家“倾家荡产”有38万。我就跟我老婆讲,留8万我俩过日子,那30万打到公司账上。

结果一天时间,我们所有的股东,一共凑了4300万。很多人跟亲戚借,留2万、3万过日子,都打给公司。

生死关头,我们活过来了。

那一天我特别感动。我说我们企业一定能做好。

QQ20250905-095639.png

铜陵小菜园总部

但我还是跟员工说,工资不能全部发,5000万要保证企业长期活下去。第一,我保证大家有得吃,仓里都是大米和油;第二工资先发一半,熬下去。

于是,2月份就先把1月份工资发了;3月份开始做外卖;4月份就盈利了,把2、3月份的工资也都发了;到2020年5月份,生意就特别好了。

结果,2020年我们又开了70家店;2021年开了100多家店;2022年是疫情最严重的一年,我们开了48家店。

我常常说,是疫情改变了小菜园。正是这件事,让我的想法变了,我开始考虑,小菜园的上市。

上市

 “小菜园要提前上市。”

本来我的想法是什么呢?我开会时也一直讲,就是开到800家再考虑上市,那时候企业大了,等投资人来找我们。

但是疫情这么一来,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民营企业经不起风雨,如果不是员工,资金链就断了,马上就倒了。

从2020年开始,我就考虑要提前上市,不管怎么样,先上了再说。

记得当时就在黄浦江边跟加华资本的宋总(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有一面之缘。一开始他打击我们,说你们又不是海底捞。我就跟他反着说,我说我有能力,团队也很强,我们企业肯定能发展好。

过一段时间,他从上海来铜陵看小菜园,我们约着一起吃饭。这回他说,老汪,我就认准你这个人。全中国餐饮做5个亿到10个亿的,我们都调查了一遍,很多都不过关,但你们公司特别好。

我和宋总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接触,一直到2023年,加华资本投了我们,我也非常感谢宋总。(编者注:递表前加华资本为小菜园唯一的外部投资人,持有约7.01%的股份。在两轮融资中小菜园累计获得加华资本5亿元的融资资金。)

22年、23年、24年,我们也很顺利(编者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九个月,小菜园分别实现了26.46亿、32.13亿和34.29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也分别达到2.27亿、2.38亿和4.30亿元人民币;2024年,小菜园营收52.1亿元,同比增长14.5%;净利润5.81亿元,同比增长9.1%),一直到2024年底,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就是我们大概的一个发展的过程。

QQ20250905-095722.png

敲钟现场 右三为汪书高 来源:中安在线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梁巍)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