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传家宝”|十五封家书里的家国大爱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杨伟倩 分享到 2025-09-05 20:23:10

image.png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努力吧,妇女解放的先锋!练习吧,未来的演说家!奋斗吧,革命的女英雄!天下无难事,只要专心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苦,升天下地皆可以!”

“惠,最亲爱的人,你是妇女中先进者,对于我这次的外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地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蚌埠市档案馆恒温库房里,胡孟晋烈士的孙子胡晓舒凝视着那些已经泛黄脆化的信纸。墨迹虽已斑驳,但字里行间的情感却穿越时空,灼热如初。

  这是胡孟晋烈士写给妻子的十五封家书,如今已成为一个家族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十年前,胡家将这些烽火家书捐赠给蚌埠档案馆,让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与家国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烽火连天家书抵万金

  胡孟晋,1912年生,安徽庐江人。幼年丧父,随母移居舒城百神庙钟家畈胡村。1938年,侵华日军进犯华中,安徽大部沦陷。胡孟晋弃笔从戎,投身抗战,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同年10月入党。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转战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1940年,调入地方工作。1947年7月积劳成疾,病逝于河北故城县,后被追认为烈士。

  在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中,与妻子张惠相伴的时光不足十分之一,留下了这十五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这些信件大多写于1938年至1940年间。”胡晓舒告诉记者,“那时祖父随新四军转战安徽各地,每当部队休整时,他就会拿出纸笔给祖母写信。”

  记者在档案馆见到了这些已经过专业修复的家书。信纸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是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页;墨迹深浅不同,可见书写条件之艰苦。但每一封信都字迹工整,思路清晰,难以想象这是在战火纷飞的间隙写就。

  “祖父在家书中不仅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更花费大量篇幅鼓励祖母参加革命,认识民族危机。”胡晓舒说,“他反复强调,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小家的幸福。”

  这些话语,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让妇女走出闺房”的革命者

  最让胡晓舒印象深刻的是,胡孟晋在家书中多次鼓励妻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学习文化知识。

  在主题为“辞别”的“与妻书”中,胡孟晋详细为妻子分析了当时形势:“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使她们不致含泪终日,倚门遥望前线上的夫、子早日归来呢!(望胜利归来)。”

  他鼓励爱妻积极从事抗日爱国活动,还草拟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为了让妻子的讲演达到最佳效果,他还附了11个“讲演注意事项”。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张惠。据胡晓舒讲述,祖母张惠没有辜负丈夫的期待,逐渐成长为当地“妇女抗敌协会”的主要力量,不仅带头捐钱捐物支持抗战,还组织妇女为部队做军鞋、缝军衣,甚至秘密传递情报。

  “祖父在家书中不仅表达爱情,更是在进行革命教育”,胡晓舒说,“他把对妻子的爱升华为了对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的同志情谊。”

  未曾谋面的祖父 精神相伴的成长

  对于胡晓舒来说,祖父胡孟晋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从未见过祖父,甚至连父亲对他的记忆也很模糊——祖父离家去参加革命时,父亲才一岁多,”胡晓舒说,“但我们全家都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

  胡孟晋长子胡德新回忆,解放战争三年多,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三弟还在襁褓当中,一家人都在苦挨时间。“记得祖母曾对我说,父亲写信给家,要求家里借钱或变卖家产寄给他,支持他的‘生意’。我当时听不懂,后来才知道父亲信中的‘生意’其实是隐语,就是革命活动。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多了几分。”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胡晓舒有太多的感慨。“八十年过去了,国家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先烈。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晓舒说,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祖父的家书,能了解那段历史,能从那些家书里感受到先烈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信念。“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热爱祖国,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要脚踏实地。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一定要把红色的基因代代传下去,把社会建设得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富强。”(记者 史睿雯 李旭 段玉)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