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国市,有一位备受敬仰的百岁老人——胡奎峰,他是目前宁国市年龄最长且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这位出生于合肥庐江县的老人,用一生的经历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少年从军,铸就“小老虎”威名
1918年3月,胡奎峰诞生于巢湖南岸庐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依靠租种田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然而,抗战的爆发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田园生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年仅20岁的胡奎峰1938年在皖西毅然加入新四军四支队,同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打鬼子,是在芜湖县汤家沟。”胡奎峰至今仍清晰记得初上战场的场景。1938年初冬,在含山县运漕镇与日伪军的激战中,胡奎峰化装侦查敌情,发现敌人驻扎在狭窄圩埂上,绵延数百米,且有一座配备掷弹筒、重机枪等先进武器的碉堡,里面有十几个鬼子。由于碉堡火力凶猛,我军几次冲锋都未能成功。紧急时刻,胡奎峰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负责指挥夜袭。拂晓前,趁着敌军岗哨松懈,他带领突击队迅速发动突袭,集中火力攻击碉堡。经过一小时殊死搏斗,成功攻克碉堡,一举歼灭敌军300多人。因作战勇猛,胡奎峰立功受奖,还获得了“小老虎”的绰号。
此后,胡奎峰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抗战胜利后,他编入华东野战军任连长,又投身解放战争,历经涟水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战斗。当兵期间,他7次负伤,战斗最惨烈时,曾在肉搏中徒手掰断日寇刺刀,导致双手至今无法伸直,手掌里还留有淮海战役中中弹的弹片。解放战争结束时,他已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营长。“那个时候没什么其他想法,就是要在战场上消灭敌人,个人的牺牲是无所谓的。”胡奎峰语气坚定地回忆道。
扎根宁国,为地方发展奉献力量
全国解放后,前途大好的胡奎峰选择进入华东军政大学脱产学习,以弥补儿时因家贫无法上学的遗憾。毕业后,他先后在巢湖、和县、含山等地任职。1957年,胡奎峰被党组织安排到宁国县工作,担任副县长。
那时的宁国经济落后,工作环境艰苦,没有汽车甚至自行车,下乡调研大多靠步行。胡奎峰分管农田水利工作,为搞好建设,他跑遍宁国各地。组织修建水库塘坝期间,他与大伙儿同吃同住,极大提升了当地的农田水利水平。后来,他还担任过宁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11月离休。
1997年3月,宁国撤县设市。如今,宁国市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领先,这让胡奎峰感叹不已。
离休不辍,余热温暖社会
离休后,胡奎峰依然心系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发展。即便视力下降,他也常拿着放大镜读报了解时事。作为老党员和退休干部,他热衷公益事业,向受灾群众捐款,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还曾获得2015年12月“宣城好人”称号。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享受着和平的珍贵,如今107岁的胡奎峰对年轻一代语重心长:“现在的年轻一代,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祖国是怎么来的。没有无数革命先烈英勇顽强的精神、斗志,哪有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呢?”他勉励年轻一代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